多模态感知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多模态感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正文
引言:现阶段,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引进多模态感知模式,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引进丰富的教学工具手段,可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延伸探索学习。
一、多模态感知教学概述
多模态感知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知通道,如听觉、视觉、触觉,基于语言、图像、声音、动作来传递知识和信息。多模态感知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用多种通道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认识水平。多模态感知教学旨在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接触和理解知识,借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该项教学活动可帮助学生建立起多感官刺激,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知识概念,从而形成系统性的知识认知。而且,该项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互动与参与,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灵活动态调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风格,选取合适的模态,基于最近发展区,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以此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关键的是,多模态教学还包含一个完整的循环,包含计划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和反思优化阶段,可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
二、多模态感知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当前,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期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基于ppt、音频、视频来丰富教学手段,将词汇以图片、动画、音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带动学生进行自主高效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与词汇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如单词朗读、英语歌曲、电影片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语言环境。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播放,学生能够听到地道的英语发音,学习正确的英语语调。但是,每一位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构建在线资源库,依托学习网站、教育app,整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互动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在讲解新单词期间利用ppt展示单词图片、音标;同时,播放单词的发音音频。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图片和音频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单词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同步串接融合词汇记忆和巩固项目,如单词接龙、猜词游戏,通过游戏互动,学生可以更加积极高效参与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真实情景,如模拟购物、餐厅点餐等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新词汇。总之,教师需依托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给予学生良好的视听体验。
例如,在讲解“restaurant”这个单词时,教师首先利用PPT展示了一张餐厅的图片,并在图片下方标注了单词的音标[ˈrestərɒnt]。这样的展示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单词所代表的实际场景,同时学习正确的发音。紧接着,教师播放了“restaurant”的发音音频,让学生听到地道的英语发音。通过反复播放,学生可以模仿并学习正确的语音语调。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构建了一个在线资源库,其中包含了与“restaurant”相关的多种学习材料和互动项目。例如,教师从学习网站和教育APP中搜集了关于餐厅文化的英文文章、餐厅点餐的对话视频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在讲解完“restaurant”后,教师设计了一个猜词游戏。游戏中,教师展示了一系列与餐厅相关的图片,如菜单、餐桌、服务员等,并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对应的英文单词。通过游戏互动,学生不仅巩固了“restaurant”这个单词,还学习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词汇。
(二)利用仿真虚拟技术,展示词汇的文化意义
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落实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文化意境,帮助学生正向迁移领悟词汇中的文化知识以及核心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仿真虚拟技术,结合计算机模拟真实环境和情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用户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世界中。该项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引导其理解和记忆词汇的文化意义。其中,教师可以引进与词汇相关的文化情景,如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带动学生进行交互式、体验式学习。并且,教师还可以模拟跨文化教学场景,如国际交流、商务会议、旅游观光,学生可以通过与虚拟角色互动,学习和应用与词汇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巧。另外,部分词汇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展示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如建筑服饰、艺术品,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但是,教师所创设的文化情境应当具备适应性,避免过于突兀或复杂,需简化其中的文化元素,并且结合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虚拟情景中带动学生参与探索性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以及文化研学探索能力。
例如,在讲解“festival”这个单词时,教师利用仿真虚拟技术,创建了一个虚拟的“中秋节”庆祝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学生可以看到虚拟的月亮、灯笼、月饼等元素,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这样的虚拟环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节日的氛围,进而理解“festival”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在虚拟环境中,教师设计了多个交互式学习环节。例如,学生可以点击虚拟的灯笼,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和寓意;可以点击虚拟的月饼,学习月饼的种类和制作方法。通过这些交互式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festival”这个单词的理解,还体验了中秋节的文化习俗。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教师还利用仿真虚拟技术模拟了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虚拟角色进行互动,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例如,学生可以与虚拟的法国角色交流,了解法国国庆节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可以与虚拟的印度角色交流,了解印度排灯节的传统习俗。通过这样的跨文化交流,学生不仅学习了与“festival”相关的词汇和文化知识,还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虚拟环境中,教师还展示了与“festival”相关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例如,在中秋节场景中,教师展示了月饼、桂花、兔子等文化符号;在国际文化交流场景中,教师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国旗、民族服饰、传统乐器等文化象征。通过这些文化符号和象征的展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festival”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虚拟环境中,教师还设计了中西方文化对比的环节。例如,在中秋节和西方圣诞节的对比中,教师展示了两个节日的庆祝方式、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异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培养了文化包容心和探索能力。
(三)结合肢体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在多模态感知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当利用肢体语言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这要求教师利用身体动作、表情、姿态等非语言传递单词信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词汇含义和用法,同时还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此类返璞归真式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各种各样的词汇教学场景。其中,教师可以辅助词汇讲解,在讲授动词时,通过动作模仿,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含义。教师可以做出对应的动作,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词汇所表达的动作含义。另外,肢体语言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图像记忆,增强词汇记忆效果,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词汇的视觉印象。比如在教授形容词时,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表情来展示词汇中所表达的情感状态。最后,肢体语言还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可通过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如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给予学生实时高效的反馈。但是,在利用该方法开展词汇教学期间,教师应当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再适当串接其他的模态,增强词汇教学效果,比如,融合音频、视频,展示单词发音,并辅助声音的动作,使学生理解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在讲解“happy”这个单词时,教师首先做出了一个开心的动作,比如双手上扬、嘴角上扬、眼睛眯成一条线,同时说出“I am happy!”。这样的动作模仿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happy”所表达的情感状态,即开心、愉快。为了加深学生对“happy”这个单词的记忆,教师继续利用肢体语言,比如用夸张的表情(如大笑、眼睛闪烁着光芒)来展示“very happy”的状态,或者用手势(如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做出一个心形)来表示“so happy”。这些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形成了对“happy”的视觉印象,增强了词汇记忆效果。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happy”。当学生做出开心的动作时,教师会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给予实时高效的反馈,比如“Yes, you look very happy!”。这样的互动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利用肢体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融合了音频和视频来展示“happy”的发音和用法。比如,播放一段包含“happy”这个单词的音频,并引导学生模仿发音;或者展示一段视频,其中人物在表达开心情感时使用了“happy”这个单词。同时,教师还会在视频中做出与发音相匹配的动作,如说出“happy”时双手上扬,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期间,教师需灵活应用多模态感知模式,结合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方式,整合多元化的信息,打开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引导其在学习探索环节,对知识概念进行延伸探究,提高其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魏义顺,夏文熠.多模态感知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分析,教学设计和评价维度[J].教育进展, 2024, 14(4):201-207.DOI:10.12677/ae.2024.144499.
[2]徐晓娟.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词汇中的应用研究——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词汇为例[J].中学生英语, 20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