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婉婷

娄底市娄星区小碧中学417000

摘要

基于学习任务群这一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理论框架,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该理论着重强调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完成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进程。本文旨在通过语文知识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以期达到更加高效和深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单元整体

正文


前言

单元整体设计要求语文教师秉持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教学理念,对教材中的单元内容进行有序编排。这通常通过设定主题性的任务目标和系列化的文章解读来彰显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以单元的各个构成要素为指引,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对单元内容进行科学重组,并巧妙关联各项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确保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这样的设计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1.促进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任务群理论主张将语文知识有序地组织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群,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意味着教师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成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任务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生能够清晰地洞察到知识的整体架构,从而有效避免孤立学习导致的碎片化现象,促进他们形成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认知体系。整体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精心设计和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入生动案例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些整体性的学习任务不仅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科素养

整体教学着重于语文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旨在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点,更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完成一系列整体性的任务,学生需要将多个知识点融合起来,将语文知识巧妙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这也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学习任务群的整体教学不仅强调任务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还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整体性学习任务时,需要与同伴相互协作,共同面对挑战,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这种综合性的任务完成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全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1.明确任务群目标

在设计任务群时,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这些目标需紧密贴合《课程标准》的规范,同时也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应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并且是可量化的,以便教师与学生能够准确评估学习成效,从而确保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大自然的声音》为例,教师在设计任务群时可设定如下目标:首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录音,引领学生沉浸于自然之声的奇妙世界,如鸟鸣、风声、潺潺流水等,使其身临其境;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运用形容词与动词细腻描绘自然景象的技巧;最后,通过专项听力训练,让学生在聆听录音后准确描述所感知的声音,以此锻炼其听觉与表达能力。在教授《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时,任务群目标可设定为:首先,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如通过爸爸为儿子准备早餐、带其漫步林间等细节;其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形容词与动词,细腻描绘文中景物,借此提升他们的写作技能。通过选取特定景物进行描写练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表现力。至于《读不完的大书》一课,教学目标应聚焦于:借助图片展示与课文阅读,引领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与奥秘,如同一部浩瀚无垠、永无止境的书籍。这本“大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无尽的惊喜,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遭世界,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蕴含着探索的乐趣与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2.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文章

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起初主要应用于高中教学领域,旨在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及需求,精选相应的学习资源,以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然而,相较于高中生,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他们所接触的语文文章内容及种类相对有限。因此,在构建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时,需充分考量学生的语言基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挑选适宜的课文,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选取课文时,可以围绕中心主题相同或相反的文章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文本呈现,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去阅读、分析文章,从而深化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且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不仅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也促进了其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教授六年级教材第二单元,即聚焦于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与人们的持续奋斗实践时,教师应从该单元的情感色彩与故事内容出发,深入探究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事件的真实脉络。在学生对这些大背景与宏观趋势有了清晰理解后,再进一步展开具体的内容教学。在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将《灯光》与《狼牙山五壮士》两篇课文相结合,同时把《七律·长征》与《开国大典》放在一起讲授,这样的组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通过把内容相近或主题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讲解,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章在描述同一类型事件或情感时所采用的叙述方式与表现手法,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的印象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与《灯光》中主人公的经历与事迹进行感想总结,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并依据这些描述的特征进行仿写练习,以此来学习并掌握多样化的人物描写技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写作技能与创造力。

3.借助网络丰富知识内容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教师讲授小学语文知识时,必须顺应课程发展进行教学的变革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关知识都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开展任务群教学,可以有效地拓展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理解力文学赏力使他们阅读速度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学生们寻找更好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是,如果只限于教科书上知识可能会对学生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可以通过工具用多媒体手段图像视频声音融合起,来实现创设,这样在设计任务群时候,就可以将更多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

,在爱国主义主题任务群时,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更浓郁爱国主义氛围通过任务群教育,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革命艰苦奋斗氛围中动荡时期难困苦有更深刻的理,对人民的坚韧奋斗爱国主义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中国说》等主题结合起来以增加一些图片读材料和影视使学生多的直观感受并将其完全代应的

4.发展综合素养,拓展实践场景

在构建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整体教学活动框架时,教师应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追求,并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不断拓展语文实践的广度与深度。本单元以“秉爱国初心,承百年风华”为主题,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高度契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紧密围绕爱国情怀这一深刻的人文内核,精心策划并整合学习内容与任务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任务情境中的丰富教育元素,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查找并学习相关资料,以此拓展语文实践的边界。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更要激发他们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与课文作者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对话。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爱国情怀与创意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经过精心策划,涵盖了红色文本的阅读理解、视频素材的观赏与深入探讨,以及富有创意的写作练习等多个环节。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用实践体验。此外,教师还巧妙地将配乐朗诵、角色扮演(如化身历史文物讲述故事)、绘制人物关系图谱等创意实践形式融入单元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并探索爱国情感的多元表达途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守发展综合素养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并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任务与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深厚情感与思想内涵,教师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实施了形成性评价,确保学生在情感共鸣、认知理解与技能提升等多个维度上实现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将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无疑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教学革新。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更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语文技能、夯实语文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显著的是,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晓红.运用整合思维,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简评[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2(1):96-97.

[2]张鹏举.单元整体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浅探[J].学周刊,2021(36):15-16.

[3]宋向怡.利用学习任务群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3):7-8.

[4]冯雪.学习任务群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年第3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