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营造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袁荣昌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 4450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因此,构建生态课堂,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

正文


引言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水平。

1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关键的能力和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社会、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个性、习惯和基本能力都在此阶段形成和发展。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在此期间,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相关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具备自我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和潜能,教育应当尊重并促进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帮助其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和情感的培养。核心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突出培养学生在知识、思维、情感、道德、实践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此外,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能力。通过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2.1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难以有效渗透核心素养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知识点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互动时间,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解产生依赖心理,逐渐养成记笔记、背笔记的习惯,自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2.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受经验式教学理念的影响,完全依据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展开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求,导致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给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增加了一些难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还有部分教师善于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无趣,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2.3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性,未及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出及时评价,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教师总结班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具体来说,对教师而言,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其进一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直接限制了课堂教学方法调整的针对性;对学生而言,他们会逐渐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自然不利于道德素养水平的提升。

3立足核心素养营造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的策略

3.1立足教材,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要立足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确保教学活动紧密围绕教材展开。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逻辑,将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更好地把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要点,制订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故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和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此期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的参与度。比如,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学习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审判,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法律程序,增强法治观念;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单元教学法,在强化教材逻辑的基础上,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趣味性课堂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程教学的优化创新。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和视频资源。通过动画、音效、图片等多种元素,将抽象的道德法治知识具象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或利用互动软件,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通过在线问答、小组讨论、投票表决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教授《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份精美的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源。借助这些生动的元素将抽象的公共生活规范具象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并接受。另外,教师利用互动软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软件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互动软件实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搭建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学习、交流心得,进一步加深对公共生活规范的理解。

3.3设计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体系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计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一,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阅读案例,并提出一些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引导探究:在学生明确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第三,交流分享: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产生新的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总结评价:在交流分享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3.4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道德教育案例或法治教育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案例和法治教育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原则,并讨论案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了解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3.5强化学生法治实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化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际参观,丰富自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体验法律知识的应用,学习如何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法治教育讲座、法治教育实践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讲座,学生能够了解法治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法治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如此,学生就能够深入了解法治的内涵与作用,形成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从而提高法治实践能力。例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医院等,让他们了解这些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和使用规则。通过参观,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公共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的便利,同时了解到自身在维护公共设施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如环境保护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为社会做贡献的意义。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合理地利用公共资源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从而培养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公共场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学生就可以深入了解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则和社会秩序,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

3.6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合理制定教学评价制度,并有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课堂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可以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进行有效测评,充分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情况,并综合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另外,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立即进行口头评价,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等方面,并给予其适时指导,还可以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短板,学会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结语

立足核心素养,营造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结合学生学情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树立正向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新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3(29).

[2]俞元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名师在线,2023(23).

[3]侯秀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讨[J].新智慧,2023(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