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主持人语” 提高课堂实效——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下)第一单元》教材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主持人语 呈现形式 功能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中都出现了“主持人”的形象:小男孩和小女孩以富有童趣的语言,强调了教材与学生成长的对话。其中在低段教材中,主持人语出现的次数更多,以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下)》教材第一单元为例,每课课文中“主持人语”出现的次数高达5次。“主持人语”作为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不仅呈现着教材内容,在栏目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是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功能,老师应该重视对“主持人语”的研究,把握“主持人语”的呈现形式及不同功效。如何有效利用“主持人语”,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呢?笔者结合二下第一单元教材,浅谈拙见。
一、解析邀请式“主持人语”,明确教学任务
邀请式“主持人语”,往往在栏目的开篇,以富有启发、热情洋溢的语言向同学们发出行动邀请,仔细推敲,此类话语中的关键词往往还提示着教学任务。
经过梳理,《道德与法治》二下第一单元的邀请式“主持人语”主要分布如下:
课题 | 邀请式话语 | 关键词 |
1.挑战第一次 | 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是挑战,也带给我们成长与惊喜…… 多尝试,多练习,大家一起来挑战。 | 挑战 成长 惊喜
尝试 一起 |
2.学做“快乐鸟” | 游戏带给我们快乐,读书带给我们快乐,挑战带给我们快乐,生活处处有快乐。把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写下来,传递给大家。 | 处处 快乐 传递 |
3.做个“开心果” | 我不仅要让自己成为“快乐鸟”,还希望带给身边的人快乐,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 自己 身边的人 |
4.试种一粒籽 |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试着种下一粒种子,让它和我们一起成长。 | 试种种子 一起成长 |
鉴于统编教材单元式的编排方式,老师可以结合邀请式“主持人语”中的关键词大致明确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本单元围绕“让我试试看”这个中心,分两个主题,如图所示:
挑战第一次 (挑战、成长) 尝试做事
学做“快乐鸟”
(快乐、传递) 尝试做人
做个“开心果”
试种一粒籽 (试种、快乐) 在做事中学做人
把握单元教学任务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现状,确立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了。
以第一课“挑战第一次”第一课时为例。“主持人语”“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是挑战,也带给我们成长与惊喜。”关键词是:挑战,成长,惊喜。“感受挑战带来的成长和惊喜”则是主持人发出的行动邀请。挑战成功无疑能让人惊喜,充满自信,但挑战失败也是在所难免。老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当时的心情体会,也要“从现在来看”进行比较体验,明白在失败中可以汲取经验,获得成长,也是惊喜。结合本班学生普遍胆小,怕失败,个别男生冲动鲁莽的现状,笔者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1.愿意分享第一次的挑战经历,感受挑战的成长意义。2.通过小组讨论,知道哪些事可以挑战,哪些事不可以尝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教学难点是:鲁莽的行为要克制。
二、借助导入式“主持人语”,立足教学基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教材中的导入式“主持人语”,很好地诠释了课程的这一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忽视了导入式“主持人语”的功能,把教材范例直接当成了学生的生活事例,或者进行看图说话式的教学。
本单元中,此类“主持人语”主要有“……我来说说我的第一次……”“不开心的事就像天上的乌云,总是会有的。我也遇到过不开心的事……”“我想--------”“我不开心时,会--------”等。老师在开展此类栏目活动时,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给予一定的交流范例,让学生顺利表达,从中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明白他们当下内心的困惑、认知的难点,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中提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支点,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形成正确积极的生活经验,提高生活能力。如笔者在执教第2课“也有不开心的事”这个栏目活动时,以“被人冤枉”这个事例为突破口,创设了“伤心漂流瓶”的活动,让学生用“事例+感受”的方式记录烦恼,然后放入漂流瓶中。课后,笔者从学生的烦恼中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议题,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活动。
三、探究问题式“主持人语”,促进能力发展
问题式“主持人语”主要以问题或留白的方式结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明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此类话语约占本单元“主持人语”中的三分之一。
《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能力是学科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1.思维引领明事理
思维引领是指带着学生的思维朝着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使学生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立足已有经验,深入思考分析并作出判断。曾经有位同事执教第2课“也有不开心的事”这个栏目活动,根据“主持人语”“打开我收到的漂流瓶,看看同学为哪些事不开心”,老师开展了这样的教学:
生:有一次我在走廊上碰到一个大哥哥,我走得慢了一点,他就骂我,我觉得很不开心。
师(问另一个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我也不开心。
师:是的,多么无辜啊,想想就不开心。大家想想,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骂人呢?
生:因为他脾气不好,跟我哥一样,动不动就骂人。
师:嗯,有的人性格暴躁,容易冲动。
生:可能他自己不开心,要找个地方出气。
师:你好像很有经验,你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生:是的。……
生:也有可能看我们年纪小,好欺负吧。
师:看来欺负弱小,在我们身边也是存在的。同学们,那你平时又碰到过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呢?
……
师:经过这么一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生活中让人烦恼的事还挺多的。
生:遇到不开心的事很正常。
师:是啊,不开心的事就像感冒,它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
以上片段中,老师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事例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思维的碰撞和辨析中,让他们主动领悟并接纳不开心这种情绪。
2.小组合作话规则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低段教材中安排了“校园内的号令”、“大家排好队”等主题明确的法制教学内容。其实,仔细研究一下问题式“主持人语”,发现教材倡导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如“我们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你有哪些想尝试的事呢?”“谁是我们小组的开心果,总是带给大家快乐?”“种植要做哪些准备?”等。
老师在开展此类栏目活动时,要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规则意识的培养。合作讨论得遵守规则:如独立思考、认真倾听、交流时要有序而小声等;合作游戏也得遵守规则:如按照正确的方式开展游戏、游戏中要守秩序等,合作探究也得遵守规则……在讨论、游戏等小组合作的活动中进行各种道德实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重视小结式“主持人语”,加强课后延伸
这类“主持人语”往往出现在栏目的结尾处,如“多尝试,多练习,大家一起来挑战。”“挑战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种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收获了期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这类“主持人语”有时是对栏目活动内容的总结,有时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有时还指引着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想配合。”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教育的延伸,老师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等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回归生活。
如笔者在教学第4课《试种一粒籽》后,恰逢学校的“菁菁农场基地”开播。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将种子(秧苗)种在了班级的菜地里。每周四的晚托时间,他们便兴致勃勃地在菜地里观察交流和劳动。在农场,学生亲眼见到生菜籽的样子,播种的过程。当他们见到生菜破土而出的瞬间,无比欣喜。此后,笔者让学生认领一棵生菜,给它找个家,并用绘画和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和生菜的故事,结合学校劳动教学活动,拍拍植物全家福,聊聊播种的乐趣,画画最美农场,找找种植知识……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分享了种植、观察、比较、实验的经验,畅谈了对生命、自然、劳动、合作等方面的感悟,还锻炼了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信心,真正将第4课中“主持人语”“种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收获了期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落到了实处。
此外,教材中“主持人语”还有其他的呈现形式。有时,不同形式的“主持人语”也会融合在同一个主持人的话里,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和运用。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日常教学中,老师要解析邀请式“主持人语”,明确教学任务;借助导入式“主持人语”,立足教学基点;探究问题式“主持人语”,促进能力发展;重视小结式“主持人语”,加强课后延伸,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深度对话,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2018年1月
3.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 2020.04
4.来春华.“主持人语”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策略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年Z1期
5.赵文琪.发挥教材引领作用 助力学生素养提升《福建教育》2018年第026期P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