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沈乾

鄄城县凤凰镇中心校

摘要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任务驱动、回归社会的社会实践课程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以小学社会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实证研究等采集数据,深入研究了现行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了登陆、投入环境、总结共享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发现,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先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认识和思考现实社会问题,然后在互动引领中,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教育功能,创设学生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行动,让学生直接观察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然后通过对实践成果的讨论与反思,提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研究还探讨了以学生主题搜索、老师引领、家校共参、社区支持的"四位一体"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关键词

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四位一体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如果问起哪种课程最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引导他们思考现实社会问题,答案无疑是社会实践课程。然而,这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上却留有许多空白。那么,如何将社会实践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社会实践课程的独特价值,让学生从中受益呢?本文将以小学社会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现行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找到其优化改良的办法。文章尝试引入一种登陆、投入环境、总结共享的三阶段教学模式设计,看该设计在何种情况下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将对一种以学生主题搜索、老师引领、家校共参、社区支持的"四位一体"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全面研究,为小学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期望这种"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总的来说,本文期望通过对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我国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1、现行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梳理

1.1 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

社会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其核心在于通过真实的社会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结,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期,当时教育改革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社会实践课程逐渐从传统的课外活动转向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育政策的推动和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加速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普及与深化。如今,小学教育中的社会实践课程已成为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成为关键,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1.2 社会实践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尽管社会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被认可,其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课程内容往往缺乏系统性设计,实践活动常被简化为形式上的课外活动,无法充分挖掘教育潜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对社会实践课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亟需提升。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评估。而关于社区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不足,与实际社会的结合尚未充分实现。由此可见,社会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不完善、实施不充分、评估不全面等问题,亟需深入研究与优化。

1.3 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现行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主要聚焦于通过创新和实践环节的设计提升教学的实效性[2]。研究强调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旨在通过设置现实社会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课程中,将社会资源融入教学环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考察和体验,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与真实社会的联系。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注重互动与合作,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任务执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模式探索中还需结合技术手段,通过各种数字资源和在线平台,以丰富教学的表现形式和资源的获取途径[3]

2"登陆、投入环境、总结共享"三阶段的教学模式研究

2.1 "登陆"阶段的教学设计与问题导入

"登陆"阶段是小学社会实践课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这一阶段,教学设计需精心策划,以问题导入为核心策略,引导学生探索社会现象,建立对主题的初步认知。教师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接触与思考这些议题,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与启发的作用,使学生逐渐进入角色。这种设计不仅为后续阶段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成功实施,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教学策略,以便在问题导入阶段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投入环境”和“总结共享”阶段做好准备。

2.2 "投入环境"阶段的互动引领与实践机会创设

"投入环境"阶段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互动引领与实践机会创设,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深度学习。互动引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角色,通过引导问题与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课程设计中通过与社区资源的整合,提供更为真实和丰富的实践情境。社区活动、校外考察等实践机会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使其能够直接接触和感受现实世界。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机会的创设要求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层次,确保每个学生均能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获得成长。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实践体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2.3 "总结共享"阶段的实践成果讨论与反思

"总结共享"阶段在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旨在通过讨论与反思深化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实践成果的交流能够让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分享个人体验,增进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概括主要发现及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反思环节通过促进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估,帮助学生深化对社会实践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3"四位一体"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3.1 学生主题搜索的设计与运用

在小学社会实践课程中,主题搜索设计是“四位一体”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方向,激发其探究欲望。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备挑战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讨论与选择中体验决策过程。学生可利用多种途径进行信息搜索,如网络资源、实地调查等,以获取多维度的资料支持。主题搜索过程需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和集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通过交流整合各自的发现与思考。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和支持,例如帮助学生理清研究范围、调动资源、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学生通过主题搜索,提升了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与运用,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课程中获得主动成长的体验。

3.2 老师引领的策略与方法

在小学社会实践课程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关键角色,其引领策略与方法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需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倾听学生的观点与反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社会现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协调和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还需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结共享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促进对实践成果的多角度理解和经验积累。通过这些策略,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3.3 家校共参的形式与应用

家校共参在社会实践课程中,通过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形成协同教育的合力[4]。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有助于增进家长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家长的反馈也为课程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

4、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研究

4.1 社会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分析

社会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这类课程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5]。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他们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这对于提升实践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社会实践课程还促进了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常常需要与同龄人、教师以及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和交流,这种互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业,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快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4.2 社会实践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研究

社会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产生了显著作用。通过参与实际社会环境的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规则、文化和组织结构的理解。这种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进行实践,使他们能够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与不同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态度,增强了人际交往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养成,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和挑战,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认知与成长的空间,提升了其在将来生活与学习中的综合适应能力。

4.3 针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提升策略设计

针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提升策略设计至关重要。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策略设计需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课程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定期调查与反馈收集,分析学生在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进步或不足。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策略,如增加实践机会、强化教师指导及家长和社区的互动参与。通过反馈总结,开发多元化的评估工具,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和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5、总结与展望

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有效性已然获得初步验证。研究在梳理现有文献、实地考察和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这种教学模式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影响。

先行研究表明,通过将"登陆、投入环境、总结共享"的三阶段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实践课程中,学生在课程初期便能被一个明确的问题情境引导,激发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此阶段的问题导入为后续教学活动铺设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态度。

进入实际环境阶段实质上是将课堂学习扩展至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强调了社区资源的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校与社会间的隔阂,也赋予了学生更多观察、理解及反思社会现象的机会。师生在互动引领的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且深刻,学生的感悟与思维活跃度随之提高。

在总结共享阶段,通过实践过程的反馈与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更为全面和深刻。此阶段强调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分享,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研究重点讨论并分析了"四位一体"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施。这一策略通过学生主题搜索、教师引领、家校共参与社区支持四个方面构建起了全面且立体的学习网络。学生通过主动选择和搜索课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教师则通过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引领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家校合作以及社区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资源,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长远来看,这一模式的推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开启了新的探索方向。

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对提升小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多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限于技能的传授,更在于通过多方协作、资源整合的方式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未来的研究可继续深挖各阶段实施的具体策略,并探索不同教育环境对课程实施的影响。更多关注教学有效性评价和长效机制建立,将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揭示了'问题导入、互动引领、实践行动、讨论反思'的教学过程,以及以'学生主题搜索、老师引领、家校共参、社区支持''四位一体'教学策略,不仅富有实践意义,也具有理论指导价值。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等多角度深入考察此模式的效果,以期为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撑。此外,如何将本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使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冰玉.提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23):0144-0144.

[2]钟璐.特殊教育中智障学生社会实践适应能力的培养[J].新丝路:中旬,2019,0(12):0093-0093.

[3]王彩萍.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策略探析[J].神州,2019,0(15):223-223.

[4]王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特殊学生的适应能力[J].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12):188-189.

[5]孙志钢.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实践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37):198-1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