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熏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熏陶
正文
一、引言
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高雅审美情趣,树立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优化人的素质的途径之一。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审美熏陶,无异于是在探析文学鉴赏中渗透的审美教育,而文学本身就是承载审美的载体,文学是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形式,所以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熏陶,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得学生小学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二、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是促使众多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决定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是否与出题人意图保持一致的重要因素,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保证学生在完成大量且广泛的阅读后所实现的,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生接受语文学科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一是阅读,二是写作,而写作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在面对事情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后完成的,所以阅读是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及未来与人进行沟通和交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阅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始终处于对美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的道路上行驶,对于学生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材阅读中观察美
教师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大多是依靠教材而完成的,而教材更是多名学者将古今中外的名著经过整合,以其最符合学生心性所制作完成的,所以教材阅读在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察美的第一存在。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教材大多是带有插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内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即使对文字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欠缺,而在看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图中人物关系的表现,分析故事的内容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教材中呈现的插图,体会图片中人物所表达的故事情节,在大量阅读或观看图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教材阅读中观察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观察图片所反映出来的故事,为后续故事情节的走向进行丰富的想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图片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看图说话,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在图片呈现的各个细节中抓住各种事物的存在,并将其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完成故事情节的概述。美是一直存在的,不存在的是缺少观察美的眼睛,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教材阅读,不断完善、提炼、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美的存在。
例如,教材中所讲解的《桂林山水》,开篇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仅仅激发起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更为文章最后呈现桂林美景的风貌奠定基础,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没有置身其中,但是通过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的描述,仿佛使得学生真实的看见了桂林山水的美景,作者细腻真实且流畅的笔触,仿佛带着学生真正的观览到了桂林的山水,教材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不断通过培养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发和唤醒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对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真实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美的艺术表达形式不仅能够通过绘画反映,更能够通过文字反映。
四、在情境创设中欣赏美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气氛和意境的整合下欣赏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观察美和欣赏美的前提,是烘托学生继续阅读的意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设符合教学阅读内容的教学情境。美的形式的表达是由不同因素所构成的,例如画面、声音、触觉、味觉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多媒体,进行配合教学,多媒体教学在能够将材内容进行真实放映的前提下,使得教学情境更加具有内容化,不断增强教材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够将其真实场景的呈现与学生的想象进行有效结合,为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打下夯实的基础,学生受到年龄限制的影响,其生活经验受到制约,而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观察美,欣赏美,无疑是对学生想象力、生活经验进行有效提高的路径。
例如,在学习《颐和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真正的颐和园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感受颐和园的美的存在,在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课件材料阅读,深入了解颐和园的特色,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良好情境下,边大声朗诵或细细品读,边欣赏教师所呈现出来的真正的颐和园的场景,为学生创设情景交融意境,将学生带入到其中,最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完成整个课文材料的朗诵,这样,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真实的颐和园场景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课本教材的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为后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及精神打下夯实的基础。学生在观察美和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为最终实现审美教育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不断探究语文及文字背后的内涵。
五、在评析阅读中感受美
文字是最富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在中华5000年历史传承的过程中,不仅是美的承载,更是文明历史的承载,她所富含的深刻的文化底蕴,能够在细枝末节的地方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意义,她所承载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更是悠久历史中所反映的社会特点和历史风貌,在表述的过程中,名篇佳作的写作风格受到其历史年代的影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及感情色彩的渲染程度的不同,使得每一篇佳作的个性变得愈加鲜明的同时,经过历史沉淀,逐步转化为现如今的经典名著,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不同作者所描述出来的同一种事物的文字反映,感受到作者的际遇及当时的心境,这是学生在评析阅读过程中感受美的体现。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其生长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不同的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意境及含义,而在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学生的思想能够在碰撞的同时产生新的火花,继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通过对其进行审美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教师在推行审美教育渗透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能够将典文章中的“点睛之笔”进行反复揣摩,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这个字眼用的极好,在对学生讲解全篇整首诗的内容、翻译后,让学生体会“绿”字好在哪里?在教师所烘托的良好学习阅读分为下,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继而通过思想的碰撞及对不同观点的提出进行取长补短式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艺术美的内涵,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换词或换句的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反复推敲文字在此句中所表达的意义,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过”“吹”等答案的出现,教师要让学生讲解自己所认为这一字好的所在,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全诗所表达的意境,再通过有效对比后,确认是否“绿”字用得更好。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领会作者文章的意图及作者本身的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美,或是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自身置入到文章角色中,感受文章角色心境的变化,感知作者所创设的良好的课文意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六、在书写文章中创造美
学生在通过大量广泛阅读后,是否能够将自己对美的欣赏进行表述和完善,最重要的现形式是阅读学生书写的文章,而学生书写的文章不仅是学生对文字艺术美的理解的和内涵的积淀,更能够在文章阅读过程中,体会学生书写文章时的心境。教师要在旁积极鼓励学生能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创造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因为学生在大量广泛的阅读后,往往会产生对美的感受的表达欲望,而其中最能够使其宣泄的,就是能够通过笔杆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反馈,而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更是在其书写过程中进行呈现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课堂设置时,可以为学生布置对文章中优美诗词语句进行归纳、整理和记忆的任务,运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使其所归纳的相关语句能够在得到有效背诵的同时在书写过程中将其进行完整表述,前期可以进行简单的仿写,后期要在仿写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事物或景物的美的观察进行手写,将自己真实情感表露出来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使得学生在将自己真实情感进行有效表述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打下夯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整体发展做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提高学生语文作文书写水平时,就需要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对经典句子进行有效仿写,逐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下笔如有神柱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对教师下发的主题有深刻的感悟,例如,以节日为例,在寒假布置有关春节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所渲染的节日氛围内,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写,可以借鉴经典文章中对节日描写的写作手法或写作特色,对其加以运用,也可以用文字加图画的形式对自己家乡的节日进行描绘。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及表达力,让学生在教师烘托氛围内提高写作水平。
七、在广泛阅读中丰富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实践的前提,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读书的反馈。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任务布置时,要使得学生能够在广泛且类型多样化的书籍类目中,进行大量阅读,无论学生所读类型是否对其现如今的成绩及知识有所帮助,都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爱好,阅读的兴趣,只有学生拿起书来,才能够体会书中文字的魅力,才能够在美的意境中,不断丰富自我,继而通过一种类目的书籍的喜爱演变为多种类目书籍的喜爱,有一种类型转化为多种类型,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并不断从阅读中丰富美的见识,丰富自我认知,开拓视野。
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知识,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着自我理解,并对文章中作者所书写的景观进行联想,而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朗诵的形式,将其进行有效记忆。现如今,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读而读,仅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即可,而非是通过有效阅读,认真思考作者书写文章的内涵,所以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教师能够学生朗诵时培养学生的语感,保证阅读的抑扬顿挫,教室也可以在领读或示范的过程中,渲染抑扬顿挫的语调,从而提升阅读的效果,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阅读,在进行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美的体验感。
八、在想象阅读中感悟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是对美好的事物还是对美好的人,每个人都心向往之,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已初步建立且具有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他们对美的积极性和趋向性的欲望会愈加强烈,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知识水平受限,所以教师在课堂阅读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象阅读,感悟其中的魅力,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让学生随机随机描写生活中事物的一段文字,在阅读过程中让其他同学猜测文字所描述的具体物件,在这一活动开展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使学生的学习性变得更加主动,最终通过比赛或是竞争的形式,给予答对一方奖励。积极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和和文字的兴趣,并在教师所创设的良好合作与竞争关系中认识到合作与竞争的真正含义,不断通过与他人对比或与自我对比,认识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完善。
总结:
综上所述,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来说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不可分割并在共同作用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培养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存在,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情境渲染、分析文章中优美句式等多种途径,加倍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继而通过有效的审美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完成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并对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雪珍. 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熏陶[J]. 好日子, 2020, 000(018):P.1-1.
[2] 陈淑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10):1.
[3] 赖丽萍.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