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资源的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电工电子专业;信息化资源;对策分析
正文
引言: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教师依托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是一项关键性的举措。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进丰富的教学项目,结合多个专题、多个板块,整合多方资源,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一、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内容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囊括较多内容,覆盖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电力拖动。其中,电工基础作为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行探究,学生需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比如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电能、电功率。电工基础还覆盖电路分析方法,如电阻串联分压关系、并联分流关系等。此外,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还囊括电力拖动等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电力拖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包括对电动机、变压器、配电设备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电力拖动系统的控制方法。除此之外,在课程体系中还包含电子技术基础,带动学生体系化学习电子技术的实践、理论和方法,囊括较多理实一体化的研究项目,包含仿真虚拟实践、数字化建模,可基于校企合作、产学研互动来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因此,通过对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内容的体系化分析不难看出,整个课程体系框架较大,包含较多的课程内容,教师需引进信息化、数字化资源,带动学生进行完整全面学习研究。
二、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资源的对策
(一)引进虚拟系统,开展实验教学
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需要结合虚拟系统,带动学生进行高效研学探究。其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编程软件,构建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模拟真实电路环境和场景。虚拟实验室中应当包含模拟电路实验、电工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覆盖电工电子专业核心实验内容。基于虚拟仿真技术,鼓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的电路操作,借此来帮助其直观理解电路工作原理,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虽然虚拟实验系统提供了便捷实验环境,但是教师也需要同步穿插实践操作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学习。此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带动学生尝试自主建立起实验模型、框架;在虚拟系统中改变实验参数和变量,得到不同的实验结论,以此来加深对电子电工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电力拖动”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电力拖动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以及故障排查等技能。由于电力拖动系统涉及复杂的电路和控制逻辑,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直观展示其工作原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进虚拟系统,开展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教师利用计算机编程软件(如MATLAB/Simulink)构建了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其中包含了电力拖动系统的模拟电路实验。虚拟实验室能够模拟真实的电力拖动系统环境,包括电动机、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组件。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看到一个模拟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拖动系统,包括电动机的定子绕组、转子以及控制系统。通过调整系统参数,如电源电压、频率、负载等,学生可以观察到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变化,如转速、转矩等。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教师鼓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的电路操作。例如,学生可以模拟启动、停止电动机的过程,观察控制系统如何响应并调整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界面上的按钮来模拟启动电动机。系统会显示电动机从静止到额定转速的加速过程,以及控制系统如何根据设定的参数来调整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同时,学生还可以观察到电动机在不同负载下的运行状态,如轻载、满载、过载等。在实验室中,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操作一台实际的电力拖动系统,他们根据虚拟实验室中的模拟结果设定系统参数,然后在实际系统中进行验证。通过对比虚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结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力拖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二)引进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碎片化教学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知识较多,囊括多个领域、多个板块,包含电工基础、电力拖动、电子技术基础,教师需充分利用学生的整体化、碎片化时间,使教学活动能够全面覆盖。在整体化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依托实体课堂以及专题实践项目,带动学生对某一板块的知识理论进行体系化学习,建立起整体性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来补充整体化教学中的空缺部分,可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资料,带动学生在课后进行补充拓展学习。在实践环节,教师需根据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基于整体化教学内容,将其中所囊括的知识细节进行梳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短视频资料,每个短视频资料应当覆盖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练习题,再配合图片、视频、动画,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在社交平台上,教师需发布碎片化教学内容,包含每日一题、每周一课,鼓励学生利用视频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学习探究。同时,教师还需要设立在线讨论区,供学生提问和分享学习心得。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进社交媒体平台互动模式,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拓展教学空间,使教学适应性、灵活性得到强化提升。当然,碎片化教学内容需要得到合理设置,避免信息过载;同时,能够与整体化课程知识形成互补的格局,带动学生进行灵活切换学习。
例如,在整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实体课堂和专题实践项目,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某一板块进行体系化学习,如电路分析方法、电气元件识别与应用等。在实体课堂中,教师讲解了基尔霍夫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并通过实物电路演示了定律的验证过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对基尔霍夫定律有了整体性的认知。为了补充整体化教学中的空缺部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资料。其中,教师利用视频号发布了关于“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短视频资料。该视频资料包含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理解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原理)、教学内容(电压源与电流源的定义、特性及等效变换方法)、案例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压源与电流源应用)以及练习题(基于等效变换原理的电路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在课后进行补充拓展学习。此外,教师根据“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将其中所囊括的知识细节进行梳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短视频资料。教师制作了一系列关于电路元件的短视频资料,如电阻、电容、电感等。每个视频都包含了元件的基本特性、识别方法、应用实例以及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加深对电路元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社交平台上,教师发布了碎片化教学内容,如每日一题、每周一课等。教师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了“每日一题”栏目,每天发布一道与“电工基础”课程相关的练习题,并附上详细的解答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同时,教师还设立了“每周一课”栏目,每周发布一节关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短视频课程,涵盖该周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三)引进人工智能开展个性化辅导
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也可充分衔接数字化、信息化工具,依托人工智能系统,带动学生进行深入高效探究。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情数据,包含作业完整情况、测试成绩、在线互动记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智能分析诊断。基于诊断结果,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指出学生的强项和弱项,为后续进行个性化辅导提供指引和帮助。其中,AI系统可制定学习路径,推荐学习资源、练习题、实验项目,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依托AI系统的自然语言功能,模拟教师角色,为学生提供在线辅导和答疑,借此,可满足对学生课后高效指导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应当将AI系统收集整理的资料反馈给教师,用于教学调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辅导服务。因此,学校在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引进数字化资源,需要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依托人工智能系统,做到对学生专项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品质。
例如,学校引进了一款智能学习平台,平台能够自动收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以及在线互动记录。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准确诊断出学生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例如,系统发现某学生在电路分析方法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而在电气元件识别方面表现较好。基于诊断结果,人工智能系统生成了个性化学习报告。针对上述学生,人工智能系统生成了一份详细的学习报告,指出该学生在电路分析方法上的弱项,并给出了具体的提升建议。报告还展示了该学生在其他知识点上的表现,如电气元件识别的强项。根据学习报告,人工智能系统为该学生定制了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系统推荐了相关的视频教程、电子书籍、在线课程等学习资源,以及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实验项目。例如,系统推荐了关于电路分析方法的进阶视频教程,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该知识点。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对教育方法、细节进行把关,制定严谨细致教育计划,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之昂.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资源的对策分析[J]. 2023(1):19-21.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3.01.007.
[2]刘倩.信息化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虹, 2022(1):0131-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