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现状及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思政融合;育人现状
正文
引言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亟须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机械钳工教学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不仅关乎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更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因此,深入探讨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的现状与思考,对于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的价值
1.1深化学生对新时代制造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认识与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技师学院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如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安全生产、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爱国情怀等职业素养。因此,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中要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比如,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需养成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相较于单纯的思想教育,其效果更为深刻。分析机械钳工教学的特点,围绕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1.2提高教师的校企合作、学为人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将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案例和最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实用且贴近行业需求,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例如,机械钳工专业的教师在与企业合作后,可以在讲解机械原理时,结合企业中先进设备的运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益求精、安全生产的内涵。此外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有助于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企业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可以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借鉴,如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比如借鉴企业项目管理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机械钳工教学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机械类专业课教师需要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思政育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学习课程思政育人方式方法,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1.3培养职业道德
在机械钳工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这一行业涉及精密设备的制造、维护和修理,对技术要求严格,对安全要求更高。因此,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相对较高。机械钳工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包括金属加工、焊接、装配、调试等多个方面。这些工作环节对技术要求严格,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设备故障、安全事故甚至生产中断。因此,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为了确保机械钳工行业的健康发展,思政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2基于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现状
2.1教学方案较为老旧
现阶段,部分技师学院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技师学院教育实践时,存在教学方式老旧、教学方案缺失等状况,影响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在分析具体原因时发现,很多教师对于相关的思政元素缺乏清晰的界定和研究,不能综合现有的教学目标提出创新型的教学方案。要掌握教师的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与其他学科建立有效联动,切实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2思政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低
技师学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部分专业教师存在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在思政活动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难以深入参与和体验思政教育的过程。教师缺乏有效的思政实施能力,思政活动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这不仅影响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和接受度,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2.3学生学习能动性不高,课程思政评价还需优化
高职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大的可塑性,但是在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具体体现在“机械钳工”课程学习方面,主要存在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分析计算能力不足、创新设计思维单一等问题。同时,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思想认知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导致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错位。此外,由于缺少体系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课程思政带来的正向反馈和激励作用,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2.4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融合不足
在“机械钳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一套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系统且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而忽视在专业知识讲述中融入德育元素的重要性,这导致课程的显性教学内容与隐性思政内容衔接不紧密,无法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3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的策略
3.1调整大纲内容,确立思政建设具体目标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机械钳工教学大纲进行深度调整,明确思政建设目标,是提升该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首先,教师需对机械钳工的教学大纲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这不仅涉及增加或减少章节,更要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例如,在机械钳工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技术,还应穿插介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创新实践。通过展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辉煌成就和前沿技术,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引导他们认识到机械制造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在调整大纲内容时,应注重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并非简单的拼接,而是通过深入剖析专业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和伦理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解机械钳工时,教师可以引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让学生理解技术精湛不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是对职业的敬重和对社会的贡献。同时,教师在确立思政建设目标时,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思政素养和道德品质。这些目标需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并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以下思政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明确机械制造行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机械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秉持诚信、敬业的原则,为机械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为了实现这些思政建设目标,教师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等,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中提升思政素养。
3.2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优秀毕业生来校授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对社会的了解。在机械钳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主题情境、营造逼真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充分利用好课堂思政教育的主战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1)案例教学:通过引入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2)讲授法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3)小组讨论法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小组讨论之前,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难易适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首先,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参与者依据实际状况,运用专业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其次,讨论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的观点可以标新立异,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消化、重组、质疑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小组讨论能够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4)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知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角色扮演法,根据教学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合理设计角色及情景,每个角色必须有特定的目标与任务。新生前期由于文化基础课较多,实训课程相对较少,在讲解螺丝拧法知识点中,让学生扮演操作工人或者零件检测员等不同角色,模拟真实的零件加工环节,为学生后期实训环节的正确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角色扮演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目标,而且对教师提前设计好的思政要素,要有深刻的认识及体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等。(5)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3提升教师素质
为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重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教师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方法、案例分析等,使教师能够系统地掌握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其次,组织教师参与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范围。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激发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最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3.4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增强育人成效
在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育人成效。首先,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助于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传统的机械钳工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思政素养的评价。因此,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思政素养纳入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通过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为后续的思政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积极参与各种思政活动和实践,锻炼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机械钳工教学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还有助于推动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找到更加有效的融合方式。这种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技师学院机械钳工的教学效果,还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有针对性。
3.5加强校企合作
技师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为了确保学院的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市场需求,技师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岗位需求,从而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实习实训环节,技师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邀请企业导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导师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同时,学院教师则从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通过这种双导师制,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系统的技能训练。他们不仅能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在学院教师的辅导下,深化理论知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技师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项目,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学院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助力学生顺利步入职场。
结语
总之,技师学院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整大纲内容,确立思政建设具体目标、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增强育人成效和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提高机械钳工教学与思政融合育人的效果,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晓杰,许国胜,杨娜,等.“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J].科教导刊,2022(24):88-90.
[2]陈集.“互联网+”背景下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融入新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的探究[J].人生与伴侣,2023,(43):87-89.
[3]戈薇.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D].锦州:渤海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