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金倩然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北辛庄镇姜临河小学 062550

摘要

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精神”崭新的涵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在探索中,本论文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理清思路,确立实施方案,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学校德育工作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综合素质;思想状况;途径

正文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提起奋斗,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潮澎湃,从埃及金字塔的历史遗迹,到中国三峡大坝的耸立;从“茹毛饮血”的人与自然的斗争,到“阶级社会”的人类斗争,无一不体现人类的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更是一部艰苦奋斗的血泪史,“台儿庄血战”、“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是极好的佐证。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时代赋予了艰苦奋斗精神崭新的涵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怕困难,不贪图安逸,不坐享其成,勇于拼搏,努力进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以近年来青少年的思想现状为基础,对其展开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多种实施方案,这将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食提供一定的帮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江泽民同志强调“千万不能沉湎奢华、贪图享乐”、“要坚持勤俭节约为本,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将囿于自我,追求个人“安逸和享乐”的状态斥为“猪栏的理想”。我们要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实践中懂事理、知道理、明真理,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不畏艰难曲折的奋进潜力。


2章 研究内容

2.1涵义分析

“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这是本论文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艰苦奋斗”是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奋勇拼搏”。作为德育的目标之一,“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是“放之世界而皆准”的美德,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

2.2思想现状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已经忘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铺张浪费,大肆挥霍,一掷千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青少年也滋生了享乐主义的毛病,花钱如流水,经常互相攀比;心理也比较脆弱,意志力不坚定,接受不了挫折和打击。 缺乏勤奋、踏实的精神,害怕吃苦,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学生的理解中,“艰苦奋斗”应该是作大事的人或者大人们所具有的,等他们长大后才需要培养这种美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现在需不需要艰苦奋斗不经心、不在意,甚至认为现在富裕了,再不需要尝试父辈的艰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想法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正是需要教育者的指导,来提高自我修养来达到完善的时期。此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期待着长大后才修身,那是不可能的。纠正学生的这些想法,是我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2.3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和实施途径

建立在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题要求,本论文在课题方案设计中,有针对性的采用了多种途径,确保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1)继续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需要一个很好积累的过程”。虽然我们一直把“艰苦奋斗”作为德育目标之一,但由于受他们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可以利用讲座、主题演讲、板报、阅读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更多、更深刻的资料,以供给学生的品德积累,让艰苦奋斗精神在校园中形成一种风尚。

2)针对于“问卷调查”中学生理解的偏差等等,结合小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合适”的定义。给学生观看励志电影,畅谈观后感,最后,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克服一次学习中的困难,就是我们进行了一次艰苦奋斗。我们的艰苦奋斗应该是不怕吃苦、不怕累,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任何一次克难奋进拼博进取的努力都应该是一次艰苦奋斗,对于学生,任何一次战胜自我,有所改进就是“艰苦奋斗”,目标具体了,学生方向就明确了,目标离学生近了,学生的自信心就增强了,行为就有了动力。

3)不断强化,养成行为习惯。在第一阶段,我们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奠定了基础:在第二阶段中,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小目标,记在自己的小卡片上,每天对他们进行监督,这时会有三种监督结果: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部分完成任务的同学,不能完成任务的同学。对于按时完成任务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要进行督促或鼓励,适当的更改目标,缩小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结合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教育学》指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主要影响”,湖北省教研室一次调查表明 79%的学生认为家长对其影响力最大。然而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乃至社会教育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学校要求“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部分家长总是在上学千叮咛万嘱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太节约!”还有我们要求学生假期中必须在田地里参加劳动,结果部分家长用来照顾学生的时间比学生劳动的时间还长;如此等等,虽然家长的目的并不是故意干扰,甚至有些家长反对,他们认为多花点时间学习就行啦!但确实不利学生品德的形成,而且学生的品德形成又不可能跳跃家长这一环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联系家长”。我们先向家长讲清我们实验的目的——培养学生克难奋进,战胜自我的精神品质。

其次我们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讲述这种品质是学生成长乃至成功必不可少的品质,最后,我们让家长回忆自己的奋斗历程,明白学生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让他们由原来的不经意变成我们的“家庭实验教师”,从而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尽管有些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错,可是离开学校以后,逐渐发生变质的仍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免疫力”差,校园和社会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学生走进社会后,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容易酿成大错。因而我们特别注意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锻炼。

实践活动:学生在家时,家长会把控孩子的零花钱,一天给孩子一点,一旦孩子一次性拥有了较多的零花钱他们能不能禁受住诱惑,是一天之内,一干二净,买尽想吃的零食和想的玩具,还是有规划的使用,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教会他们勤俭节约的同时,知道父母挣钱的不容易,知道感恩父母,磨砺学生奋斗的意志品格,提高奋斗的身心素质。 


3章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从多角度给出了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方案,对学校管理中,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以及的德育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  结论

本论文通过分析学生现有的思想状况,给出实施方案,使学生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在思想上,学生深刻领会到艰苦奋斗现阶段的具体含义,不再把它作为一种“崇高品质”而敬仰,而是把它融洽到自己的行为中去培养,使他们能正确认知,解释一些现象,也能制订符合实际的具体目标;在行动上,他们改变了奢侈浪费的恶习,不再吃苦怕累,纪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学习更加刻苦。其次,通过家庭和社会实践,他们懂得了艰苦奋斗更广阔的涵义,能在更多的方面、更复杂的环境、更自觉的培养自己的艰苦奋斗的品质,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展望

培养少年儿童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青少年自己,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求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里家外都要抓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少年儿童才能茁壮成长,艰苦奋斗,为将来成就事业、振兴中华奠定坚实基础。


[1] 杨成敏.周恩来进取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2010 ,第32卷,第003期

[2] 刘艳茹.浅谈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016

[3] 周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2019 ,第000卷,第005期

[4] 崔保华;发展了,更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N];西藏日报;2009年

[5] 李正伟,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14 ,第000卷,第004期

[6] 王世荣.关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几点认识 1996 ,第21期

[7] 陈昌凤,刘济瑞.浅谈对如何弘扬延安精神的研究分析 2014.第000卷,第018期

[8] 马玉仁;把握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着力点[N];开封日报;2009年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