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家校共育模式;实践措施;正向成效
正文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培养良好公民意识、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提高道德素养”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迭,越来越多人士深刻意识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作用。然而该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道德法治认知的全面发展?这是所有一线教师需要认真探索并有效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家校共育视角,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更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特殊阶段,只有学校、家庭共同参与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较高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成效。学校的道法课堂是道德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打造实施课程、组织活动等方式,可以向学生系统传授品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强化法治理解,家庭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首个社会化场景,家庭教育在小学生道法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可以构建一致性的目标、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家庭、学校这两个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接受统一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另外,家校共育还能实现彼此资源共享,做到教育上的互补:课堂能系统对小学生进行道法教育,而家庭教育又就道法课堂以外的空白进行填补。双方的高效合作可以快速识别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出现并及时介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带去更全面、深入的道法教育。综上所述,家校共育在小学生道法教育中非常重要,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能提高道法教育的落地质量,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措施
(一)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的理念主张,在全环境中培养优秀人才。小学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启蒙时期,小学生的认知、意识才开始慢慢发展,通过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教育,可以形成初步的价值观、道德观、法治意识,因此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小学道法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家校做好共管共育。
(二)学校党委要牵头抓总,主导共育
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牵抓共管的机制,学校党委要发挥顶层作用,明确为谁教育人、教育怎样的人、谁来教育人、靠什么育人,基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担当谋划工作,设定科学的反馈评价机制,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各要素保障。以提升道法教师队伍能力为例,班主任要履行好小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品德教育职责,引导其他学科教师开展道法一体化教学,促进形成合力,将道法课程渗透于其他课堂上。以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为例,在达成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目标后,教师可以向“保护环境”方向延伸,要求学生收集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法律,组织学生到法院参观,了解法制的具体实施、维护过程,引导学生反思法律作用、对社会的重要性。
(三)学校要强化主阵地功能,主抓共育
学校要落实责任制,将校内教师承担的责任压实到位,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意学生道德、法律意识、价值观的培养,深入研究并有效落实。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全方位沟通,设定双方都认可的共育目标、内容,要构建线上线下互动渠道,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要特别关注,提供订单式道法教育。另外,学校还要主动发出邀请,鼓励家长走进课堂,聆听家长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进意见和想法,将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部分渗透于共育中,实现行动上的共振。举个例子,调查后发现学生家长中有公安,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入校,在课上以匿名方式向学生分享,自己接手过的、因为缺乏法治意识导致违法乱纪,因此受到法律制裁的真实案例。
(四)家庭要扮演好第一课堂角色,共担共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每天朝夕相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传承家教家风的重要阵地,家长日常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作为孩子学习、模仿的重点对象,家长必须要有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要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切实以身作则,做好言传身教。另外,家长还应该主动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沟通,共享孩子的家庭信息,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类道法活动,对共育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实现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最终达到双向奔赴、高效教育。在“文明礼仪”的单元中涉及了《文明礼仪常伴我》《有礼有节的交往》《有礼有节的生活》等章节,课内教师向学生讲解了保持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向大家展示了文明礼仪交往的正向价值、行为表现,在家中,家长也要按照文明有礼貌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不说脏话,不打骂孩子,确保孩子能将教师分享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劳动最光荣》的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但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未必能带领学生离开校园,真正投入劳动实践,在家中家长要以此为契机,邀请孩子与自己共同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洗碗、晾衣服等等。
(五)社会组织要体现社会责任担当,参与共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努力外,社会组织也要发挥力量。学校要与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大家参与共育。社会组织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与学校沟通交流,提供资源,加强组织内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能为学校输出更专业、稳定的团队,为共育活动的落实提供助力。
三、践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成效
首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基于共育视角下的道法教育更强调对学生思辨能力、价值认同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度探讨,与他人碰撞后开拓思维,促进实现全面、综合性的发展。其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法教育更强调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和家长会引入同龄人日常生活的典型问题,鼓励学生代入当事人视角,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此举能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增强社会责任感。道法教育注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社会规则的存在意义,可以让大家自觉维护、遵守、改进,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内化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道法教育尤为重要,关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祖国未来的发展。作为小学道法教育的高效形式之一,家校共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双方都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科学合作,不断改革创新。具体来说,家校双方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学校做好牵头,发挥主阵地功能,家庭则扮演第一课堂角色,在此基础上释放社会组织的价值与作用,共同投入教育,如此多举措并行往往就能在多方携手同行下达成育人共识,持续努力后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庆新. “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落实家校共育 [J]. 学苑教育, 2024, (22): 94-96.
[2]武培忠. 助力学生成长 促进家校共育——“双减”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设计 [J]. 智力, 2024, (19): 76-79.
[3]王东华. 家校共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 [J]. 家长, 2024, (16): 89-91.
[4]祁馨. 家校共育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3,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