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作用及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用及策略
正文
前言
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可以加深对大自然、对自己的理解,从而获取个人经验,获取宝贵的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素质。综合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它是一种建立在学生经历基础上,与学生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行为,它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主题课程而言,综合性实践课程是对学科边界的一种最大程度的打破,也是对学科的惟一要求。教学中的综合性实践是学生“学科知识”的“二次加工”与“二次创造”。它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的、以学生自主参与和自我发展为特点的课程。
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结合具体的教材进行具体的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比如,在教学《校园植物角建设》这一课中,老师可以把课本中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让同学们了解到植物角的建造过程,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植物角的重要意义。在进行《校园植物角建设》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同学们引入到构建“植物角”的进程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室外设置若干盆不同品种的花草,为构建植物角落奠定了基石,并在室内布置一定数量的绿色植物,起到装饰作用。在《校园植物角建设》这一节课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行挑选自己喜爱的花草,并把它们放到课堂外进行展示。在学生自主挑选花草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花草进行适当的组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相关的常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上《校园绿化》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安排同学们去各个地区游览各种花草,然后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安排自己喜爱的花草。在进行《校园绿化》这一节课中,教师应将其作为主体,使其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从而使课堂上的课堂充满活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取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来研究。例如:教师在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时,可以将这个主题交给学生来探究,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就“什么是垃圾?”“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等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以“什么是垃圾”为主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小组成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实验器材。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和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实验器材等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都有一名组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每组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来进行研究,在主题确定后每个小组成员需要根据自己所选的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让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教师也可以让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变化过程》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来进行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比如在开展《我与水有个约会》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以“我与水有个约会”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掌握水的特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查阅书籍、制作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水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关水的知识。然后教师再以“我与水有个约会”为主题设计一份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调查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提出自己的问题。
五、主题选择要体现“生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可以将“校园欺凌”作为研究主题,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来丰富研究主题;还可以将“环保”作为研究主题,如让学生设计环保小标语、制作环保袋等;还可以将“公益劳动”作为研究主题等等。
六、研究过程要注重“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注意“探究性”。但应指出,探究并非随意想象,没有目的,没有依据的胡思乱想,而是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的关注。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践和反思等方式,获取一手材料,并在问题的解答中进行探索。
七、成果展示要突出“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性”是其最大的特点。既要体现结果的公开,又要体现在形式上的公开。通过汇报展示,主题班会展示,在校报上发表作品,制作成小报或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多种表现方法均可,但应强调其“开放性”,努力创造一种创新的形态,使其具有独特的创新性,从而获得更多人的注意与赞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去创造。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可以不断地修正、改进自己的文章,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让更多的人喜欢。
八、评价标准要体现“发展性”
在开展了综合性实验教学之后,使学生在学习中由“完成”变为“做好”这一全历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估依据应该是在教学中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尤其是对在教学中培养的合作探索能力的培养。要用评估促进发展,要让他们体验到“我能行”、“我进步了”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应反映出评估对象的多元化特征。既要注重老师和父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估,又要对学生的自身评估以及对别人的评估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活动效果的全面评估。
结语
通过实施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培养其优良的人格特质;能使其在未来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湘婷.略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07):32-33.
[2] 赵慧.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建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2):104-105.
[3] 张曙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探析[J].中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182.
[4] 刘秋梅.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浅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10):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