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明勇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312400

摘要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与健康观念的日益深化,体育作为增强体质、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价值愈发凸显。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运动技能、锻炼学生身体的使命,更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塑造良好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首先对终身体育的概念及其深远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进而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本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教育;体育教学;终身体育

正文


一、终身体育概念

“终身体育”理念根植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阶段,标志着体育领域一种新型观念的诞生。从字面意义上看,终身体育强调的是个人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地参与体能训练及相关运动的重要性,该理念包含两大核心要素[1]。首先,终身体育具备鲜明的目的性,旨在使体育活动成为个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始终贯穿其中,强调了体育活动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持续性和重要性。其次,终身体育鼓励人们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生命领域中,保持对体育活动的持续参与,从而确保体育参与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体现了终身体育理念的广泛性和深远影响。作为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以及强化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并终身坚持锻炼的关键因素,不仅关乎学生阶段的体育活动,更成为贯穿个体终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终身体育的意义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旨在激发人们的主动运动意愿,促使其自觉投身于多样化、专业化的体育活动或实践中,进而提升公众的身体机能与心理素质,为国民身心素质的长期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学生的生长发育条件日益优化,然而,其体质状况却呈现出下滑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是健康观念的缺失与体育锻炼的不足,导致其体质问题日益凸显,身体发育水平未能与体格成长同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帮助其从根本上提升对健康与运动的认知,还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健身社会环境贡献力量,有效提升其身体与心理素质,助力其拥有强健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热

1.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深远影响。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本充满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科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新奇且引人入胜的内容往往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练习欲望。相反,与学生年龄特点不符的单调、过于浅显的教材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样,教材内容过于深奥或重复,以及教学组织方式过于简单,都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失去学习的动力。

2. 优化教学过程、手段和方法

首先,科学设计教学场地至关重要。场馆的设置应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采用直观的设备布局,并利用多种指示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运动技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设备的革新也不可忽视。教师应细致观察,识别出客观存在的器械缺陷,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例如,在跳远腾空教学中,通常会在踏跳板前放置一根具有一定高度的横竿,让学生进行腾空过杆练习,许多学生初见横竿时会感到害怕,若改用橡皮筋拉线,学生的训练热情将显著提升。

(二)通过课堂引导拓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坚实联结点

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运动技术及促进各项素质全面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连接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不可或缺的纽带。鉴于当前体育教学面临的课程安排紧凑与时间限制,学生的体育活动频次普遍维持在每周34次,且难以进一步拓展。因此,体育教师需采取更为灵活且富有创新的策略,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需着重提升体育活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将教学目标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具体而言,可设计一系列简便易行、随时随地可开展的体育活动,例如仰卧起坐、哑铃练习等,并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练习。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实践演示与理论讲解,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体会体育活动的乐趣,进而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家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的坚实基础

家庭体育作为在家庭环境中实施的体育运动形式,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独特的价值,不仅能够将家庭的力量与运动活动紧密结合,还能够根据个人兴趣与喜好进行灵活调整,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充分发挥家庭体育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师可在课外时间为学生布置适量的“体育作业”,这些作业通常需与父母共同完成,如家庭接力赛、亲子瑜伽等[3]。此类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运动过程与个人感受,并提交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家庭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转变评价方式,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以激发潜能

评价的初衷在于精准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然而,传统的体育评估体系往往过于单一,侧重于对运动技能与成绩的直接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尤其是体质较弱或运动技能发展较慢的学生,在面对高标准的评估时容易产生恐惧和懈怠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滋生,往往会严重削弱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其对体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亟需转变评价方式,从注重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此,可以引入“成长记录袋”机制,详细记录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与进步,包括技能提升、参与度变化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等多个维度,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还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此外,在转变评价方式的过程中,还应注重量化与质性评估的有机结合,量化评估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运动成绩,但质性评估则能够深入揭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态度、努力程度以及合作精神等非量化因素。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将终身体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相信通过多方努力,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雪怡.小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的作用[J].  2024(3):710-712.

[2] 林淑琴.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 2024(2):75-77.

[3] 闫汉英.新课改下以人为本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 2020(2):1.

 

作者简介:赵明勇 197204 男 浙江嵊州 汉族 大学本科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