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融合视域下,劳动创造幸福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康红开

小店街道李家庄小学校 030032

摘要

劳动教育不仅限于德育,还涉及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等领域。本文探讨在学科融合背景下,以劳动币为载体体现幸福由劳动创造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通过阐述劳动币在跨学科教学、校园活动及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其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形成与幸福感提升的影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劳动光荣”的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劳动教育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小学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更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幸福观的关键。在学科融合日益深入的教育趋势下,如何将劳动创造幸福这一抽象理念具体化、量化,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劳动币与雏鹰争章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平台。

二、劳动币与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的教育内涵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取得一切成果的前提。通过劳动,人们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劳动教育涵盖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而只有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唯一源泉。因此,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这种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学科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提升劳动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农业劳动中运用科学知识进行作物种植与养护,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产量计算与资源分配,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劳动成果宣传与经验总结等。

(三)劳动币的教育功能

劳动币是一种模拟货币形式,用于量化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一是评价功能,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及校园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融合,制定争章细则,开展“章”对换“币”的活动,学生根据自身特色积极争章,推动学生争当学校小主人,作为对学生学校表现的客观评价;二是激励功能,每年学校要进行一次“丰收节”活动,通过“跳蚤市场”、“今天我当家”等活动,学生通过积累劳动币可以兑换学习用品、参与兴趣活动、购买喜欢的物品等,感受一学期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明确了可以从学校的方方面面去取得进步,获取更多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教育功能,在劳动币的获取与使用过程中,学生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对职业规划有了粗浅的认识,体验到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的道理。

三、劳动币在学科融合实践中的应用

(一)劳动币与课程教学融合

1.语文学科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劳动场景或劳动者的课文,如《悯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句,让学生感受农民劳作的辛苦,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布置与劳动相关的作文题目,如“我最喜欢的一次家务劳动”,引导学生回忆劳动过程,详细描述劳动步骤、自己的心情和收获,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劳动的认识。语文教材中还包含大量颂扬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奉献精神的课文。学校可以开发挖掘这些课文中的劳动教育内涵,将其中的劳动元素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增进学生对劳动文明的传承和认知。

2.数学学科

讲授运算知识时,引入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购买劳动工具(如种子、花盆)的花费,或者计算劳动成果的产量、收益等。例如,小明种了 5 行西红柿,每行 6 棵,一共能收获多少个西红柿?让学生通过数学运算了解劳动中的量化关系。测量与统计教学,在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绿化)后,让学生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种植区域的面积等,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劳动观察能力。数学学科可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例如,整理和收纳是劳动教育中日常生活劳动的重要内容,而内务整理中的条理性、规范性、分类思想等恰恰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学校可以将数学课堂中有序整理归纳的思想进行迁移,强化学生的劳动习惯。

3.英语学科

劳动相关词汇学习:授有关家务劳动(如 sweep the floor “扫地”、wash the dishes “洗碗”)、农业劳动(如 plant trees “种树”、harvest crops “收割庄稼”)等词汇,通过单词卡片、情景对话与角色扮演等形式加强记忆既学习英语又体会劳动角色。

    4.科学学科

科学课包含众多实验,这本身就是劳动实践。如植物种植实验,学生亲手播种、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录数据,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开展小制作活动,像制作简易的水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运用科学原理,如杠杆、水流动力等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在人类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5.体育学科

体育学科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可以注重培养学生拼搏坚强、团队合作、纪律规则、责任担当等观念精神。这些观念精神与劳动教育中的某些要素相契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6.劳动学科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劳动任务,如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等。学生完成任务后,依据任务完成的质量、创新点等获得劳动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如在手工制作中运用三角形稳固性原理确保结构稳固、运用阅读理解说明书、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外观设计,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各校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作用,注重大单元备课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课堂争章细则”“争章兑换劳动币细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头脑中渗透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劳动币的获得不仅仅依靠体力劳动,只有通过脑力劳动,通过知识才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才能生活的更加的幸福。

(二)劳动币与校园活动结合

1.校园实践活动 

如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打扫等。学校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劳动区域,各班级或学生小组负责相应区域的劳动任务。定期对劳动成果进行检查与评估,根据劳动效果发放劳动币。阅读周期间,学校出台各年级阅读书目,根据情况出台细则,完成阅读书目获得2枚阅读章;书写了读书笔记获得3枚写作章;在班内或同学中进行了交流获得2枚演讲章,小组进行了情景剧的表演获得3枚表演章,每3枚章兑换一个劳动币不同的活动均出台相应的考评细则,充分调动了孩子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校园竞赛活动

如烹饪比赛、手工制作大赛等。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在竞赛中展示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评委根据竞赛标准给予劳动币奖励,获胜者还可以获得额外的荣誉与奖品。这些竞赛活动可以与数学中的成本核算、艺术中的审美标准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在竞争环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劳动创造的能力

(三)劳动币与家校共育协同

1.家庭劳动任务清单 

学校与家庭合作,制定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如低年级学生的家务整理、中高年级学生的简单烹饪等。家长根据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给予评价,并发放劳动币。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劳动中运用学校所学知识,如在烹饪中运用科学的营养搭配知识,在家庭理财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预算与成本控制等。

2.家庭劳动成果分享会

学校每学期新年活动组织家庭劳动成果分享会,学生将自己在家中的劳动成果(如手工制品、种植的植物等)带到学校进行展示与分享。在分享会中,学生需要介绍劳动过程、运用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劳动带来的感受。教师与其他学生根据分享内容给予劳动币奖励,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加强了家校之间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四、劳动币对学生劳动价值观与幸福感知的影

(一)劳动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劳动币的量化评价与激励机制,学生逐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获得物质回报,更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在劳动币的获取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劳动需要付出努力、耐心与智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在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劳动实践中,学生理解了劳动与知识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知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转化为实际的价值,进而树立尊重劳动、崇尚知识的价值观。

(二)幸福感知的提升

劳动币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劳动收获体验。当学生用积累的劳动币兑换自己心仪的物品或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时,他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是幸福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与同学、教师、家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对劳动成果的分享与交流,都增进了学生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感知。长期的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劳动中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并传递幸福。

五、结论

学科融合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的有机融合,为小学劳动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劳动币作为学科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载体,有效地将劳动创造幸福这一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与课程教学、校园活动、家校共育的有机结合,劳动币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与提升幸福感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与价值观,还能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应积极探索学科融合下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