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里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耿鹏

王集乡大付完全小学 河北 衡水 0537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提出了融合生活元素构建真实情境、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视听环境、设计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知识迁移等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情境教学

正文


引言: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架起学生认知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既能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又能培养其人文情怀。因此探索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融合生活元素,构建真实情境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内化知识[1]。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正是连接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重要纽带。

以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附近裁缝店的日常运营场景,记录下裁缝工作时的专注表情和一针一线的细致动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购物时的经历,特别是定制服装的经验,从而建立起与课文内容的情感链接。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一件半成品衣服和各种裁缝工具,通过实物演示引发学生思考:制作一件精美的衣服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裁缝要如此认真仔细?这样的提问能够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重点引导他们思考慢工出细活的道理。为了进一步强化课文主题,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寻找身边的工匠活动,让学生采访社区里的手艺人,了解他们工作时的态度和故事。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价值的内化。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视听盛宴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认知过程需要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通道,而多媒体资源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通过声像并茂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还能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在教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意境。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大屏幕播放东海波涛汹涌的实景视频,配以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磅礴气势。随后展示精卫鸟衔木石的动画场景,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想象和期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精卫反复衔木、投石的场景,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渲染坚持不懈的奋斗氛围。针对关键词句,设计声情并茂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为加深学生对精卫精神的理解,可以播放相关的科普短片,介绍精卫鸟的生活习性和这一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课堂总结时,通过播放励志人物坚持不懈的奋斗短片,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精卫精神。多媒体教学策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又能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具象化、生动化。

三、设计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密不可分,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认知系统,促进其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角色扮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阅读障碍,还能让古代故事在现代课堂中鲜活起来。

在教授四年级语文下册《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这两则文言文时,在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体验古人的读书环境。教师将教室调暗,请学生想象在微弱的萤火虫光芒下读书的场景,感受孙康求学的艰辛。对于《铁杵成针》,可以展示真实的铁杵和针,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直观感受铁杵磨针这一行为的不易。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旁观者学生可以模仿主人公捕捉萤火虫、夜读的动作,体会其刻苦攻读的精神;扮演磨针学生则可以表现出磨杵时的专注与坚持。同时,扮演旁观者的学生作为见证者,描述这些感人场景,加深对古人求学精神的理解[2]。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角色中走出,分享扮演体验,探讨这两则故事对现代学习生活的启示。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理解了文言文字面含义,更深刻感悟到了古人勤学苦读的可贵品质。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情境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真正掌握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在生活情境创设、多媒体辅助和角色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关键一环[3]。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实现从知道会用的转化。

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汉字真有趣》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汉字寻根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象形字的原型。延伸至课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汉字探究小组,通过查阅工具书、访问长辈、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搜集汉字演变的资料。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素材,制作汉字进化长卷,展示不同时期汉字的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更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促进知识的深度迁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办汉字故事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创作有趣的汉字故事,并通过校园广播站或班级公众号进行分享。这种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特点的理解,又提升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知识的立体化建构。

结束语:

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通过探索多种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有望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展望未来教师应当继续深化情境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语文之美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英冬.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1.

[2]王婧兰.例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09):88-89.

[3]朱秋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95-2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