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视角及运用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家国情怀教育;教学要求;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高中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其中蕴藏着大量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在全球化的当下,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极为关键,能让学生心系家乡、热爱祖国,还使其具备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高中地理教学依托独特的学科内容,从多视角为家国情怀教育构建平台。比如通过介绍家乡的地形地貌、讲解祖国自然资源分布等,引导学生认识家乡与祖国地理环境的特色优势,体会国家发展和地理要素的关联,激发爱国、强国之志,让家国情怀扎根学生心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推动国家长远发展。
一、家国情怀教育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
(一)知识传授层面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从知识讲授层面,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让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把课本里的地理概念、原理等知识同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现象深度融合起来。例如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时,联系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让学生清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与家乡、祖国紧密相连,如此一来,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也加深了对家国地理环境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认识家国地理情况,小到家乡的街巷布局、河流走向,大到国家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逐步拓宽知识广度,助力学生构建起完善的家国地理认知体系。
(二)情感培养层面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从情感层面着重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学生而言,家乡是熟悉又亲近的存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善于挖掘家乡地理环境里的美好元素,比如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与当地地形地貌的关联、家乡四季宜人的自然风光等,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1】。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地理教学内容,展现我国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强大凝聚力,像各地齐心支援受灾地区,依靠完善交通等条件高效救灾,让学生看到国家的整体性,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价值观塑造层面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知晓我国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正面临诸多挑战,像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从而激发他们为建设美丽家园、富强祖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促使其从国家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并积极行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比我国与他国地理差异,看到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也正视在科技应用于地理开发等方面的差距。让学生明白全球化时代各国地理相互影响,以及我国在世界舞台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进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全球观。
二、家国情怀教育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确实能在课堂上学到不少地理知识,但是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却有所欠缺,很难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内心的家国情怀也得到滋养和发展。其实,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包含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多个板块。教师要用心梳理这些内容,比如在讲解山脉时,就可以引入我国众多名山承载的历史文化,作为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让教学更具家国意识【2】。此外,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适当拓展知识范围。像介绍城市发展时,除教材内容外,还可以深入讲讲一些城市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的历程,展现祖国的强大变化,使家国情怀的内涵更加丰富,进而激发学生投身家乡、祖国建设的热情,让家国情怀在地理教学中落地生根。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家国情怀与地理知识有着明显区别,它并非呈现为具体的知识形态,而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情感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是教师依旧沿用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授课方法,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并感悟到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3】。比如,选取学生所在城市的河流治理案例,这条河流曾面临水污染、生态破坏等状况,当地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其重焕生机。这一案例既有地理学科代表性,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把抽象的家国情怀具象化,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家乡环境就是践行家国情怀,从而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里。在呈现案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讨河流问题产生的地理因素,治理措施背后的原理等,让学生看到家乡、祖国为改善环境付出的努力,由此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地的热爱,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怀的情感体验。
(三)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家国情怀的培养,都离不开具体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们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与行为。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地考察活动。以考察家乡的一处森林公园为例,学生需要走出课堂,置身其中,能直观看到公园里丰富的植被种类,观察到不同季节里动植物的生活状态,了解到森林对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等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发现一些诸如游客乱丢垃圾、破坏植被等不良现象,进而深刻意识到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紧迫性,由此增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使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实实在在的实践体验里。此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地理主题调研活动,像让学生围绕“家乡特色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调研,学生需去实地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分析土壤气候条件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提升了地理实践能力,还因深入了解家乡发展而越发热爱家乡,更萌生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进一步强化了家国情怀。
(四)课堂讨论与互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别,过往的情感经验也不尽相同,所以面对家国情怀相关内容时,感悟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学习区域发展这一板块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议题“如何借助本地地理优势推动家乡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供学生讨论。课堂上,有的学生从本地独特的自然景观角度出发,提议打造生态旅游线路;有的则着眼于丰富的民俗文化,建议开发民俗体验游项目【4】。大家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深化了对区域地理条件、旅游资源等知识的理解。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学生在倾听不同想法时,能够感受到彼此对家乡发展的关切,增强了集体意识与爱国情怀。比如,当一位学生分享完想法后,看到大家的认可与补充时,更会觉得自己与家乡、国家紧密相连,家国情怀也在此互动中得以升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赋予地理学科的重要使命,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通过明确家国情怀教育视角下的教学要求,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将家国情怀教育有机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的认同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国家观和全球观。
参考文献
[1]张建钊.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视角及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1):37-40.
[2]杨光辉.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J].吉林教育,2023,(31):18-20.
[3]郑师勤,屈元兵,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研究——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13):21-23.
[4]陈良豪,黄湖南.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34):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