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型资助的德育新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德育;全面发展;制度建设
正文
一、 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和知识的层面。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塑造学生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然而,当前的资助体系在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德育成效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资助目标和德育目标没有很好地结合,资助内容和德育内容缺乏有效交融。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现存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与德育相结合的新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更加自信、自强。
二、 发展型资助与德育的内在关联
1. 物质帮助与精神激励相统一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中,物质帮助与精神激励的统一体现了资助工作的深层次内涵。这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神层面的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物质帮助可以缓解经济压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公平的学习条件,保证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教育机会。然而,仅靠物质资助无法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精神激励的介入至关重要。精神激励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内在驱动力。二者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这种综合的资助模式,既关注学生的眼前困难,又着眼于其长远的德智发展,体现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1]。
2. 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在高职院校中,发展型资助已成为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其与德育的结合尤为关键,特别是在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中。个人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能力的提高,还包括人格的完善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些都需要在资助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塑造道德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关注集体和社会。高职院校在实施发展型资助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资助活动,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资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引导,使得受助学生在感受到社会关爱的同时,萌生回馈社会的动力。这种动力不仅促进个人的持续发展,还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追求更大的社会价值,使个人和集体利益达到平衡。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有助于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统一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推动,更是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贡献。
三、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德育存在的问题
1. 资助目标与德育目标契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经济困难的学生,但在资助目标与德育目标的契合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当前的资助工作更多聚焦于物质层面的扶持,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人格素养的全面培养。这种片面的资助方式,往往将资助等同于经济援助,而忽略了资助的教育功能,德育目标自然也难以充分实现。从根本上讲,资助应成为激励学生自立、自强、自我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实际中,资助政策往往偏重短期的经济困难缓解,而非长期的人格塑造。部分受助学生因长期依赖资助而缺乏自我奋斗意识,未能在德育方面获得应有的成长。因此,资助与德育之间的脱节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也不利于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培养。资助体系应将德育贯穿始终,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与引导[2]。
2. 资助内容与德育内容缺乏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在发展型资助与德育的融合上,常常面临着内容割裂的问题。资助本应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还应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这两者有时如平行线,缺乏交汇点,导致资助效果未能最大化。许多高职院校未能在资助政策中充分嵌入德育元素,这种割裂使得资助形式化,受助学生很难从中获得精神引领或价值观培养。资助被视为单向度的给予,而非双向互动的成长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德育对于人格塑造、社会责任感提升的潜移默化影响,资助就难以达成促进全面发展的初衷。因此,需要创新思路,将资助与德育深度结合。设计资助方案时,应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如通过定期的资助活动或培训,将经济援助转变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让资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推动力”。这样的转变不仅能提升资助效能,还能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 资助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高职院校的资助模式在现有体系中往往呈现出单一化倾向,更多集中于物质层面的经济援助,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这种单一的资助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缓解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缺乏系统性和长期可持续的设计,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资助不应仅仅停留在“助困”层面,更应向“助力成长”转型,充分考虑学生的德育需求。德育作为资助的一个重要维度,应与资助政策形成有机结合。然而,现实中,很多资助项目未能有效整合资源,缺乏长期的跟踪和规划,导致学生在获得物质资助后,精神层面的成长、价值观塑造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未能同步推进。资助政策应从制度设计上强调连续性与多元性,建立长期的支持机制,涵盖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想成长需求[3]。
四、 高职院校基于发展型资助的德育新路径构建
1. 明确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中,构建基于发展型资助的德育路径,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关涉教育理念的革新,更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融入细致的人文关怀。将德育目标全面融入资助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资助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经济支持,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切入点。在资助过程中,应当注重挖掘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专业技能的提升不应止步于课堂教学,还应通过资助项目的实践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这能在经济支持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此外,基于发展型资助的德育路径构建需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要求资助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应当与社会需求挂钩。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可以让他们在付出中感受到责任的重量,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有益于个人成长,也为社会输送了更具责任心的公民。这个新路径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传统资助的经济救助格局,将德育内涵全面植入教育生态,推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技能和社会责任各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唯有关注人本需求,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构建这样一个路径,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更是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
2. 丰富内容:构建多元化的资助内容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发展型资助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物质帮助,更应在精神和能力层面提供支持,形成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物质资助通常是基础,它解决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难题,但仅止于此并不足够。精神资助的重要性体现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内在力量和信心。经济资助与能力提升之间的结合,是助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鼓励学生将资助经费用于参与各类培训和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这种投入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在构建资助体系时,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不可或缺。学校资源毕竟有限,社会资助则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网络。企业、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介入,不仅扩大了资助的覆盖面,更为学生创造了实习和就业机会,带来了更为真实的职场体验。这种多层次的资助模式,不仅助力学生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还为其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多元化的资助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使他们不仅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也在职场中游刃有余[4]。
3. 创新方式:打造立体化的资助工作模式
在高职院校推进发展型资助的过程中,创新方式尤其是在德育中的实施变得至关重要。打造立体化的资助工作模式在这其中显得尤为关键,首先要构建多方参与的资助网络。学校、社会、企业以及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学校不仅是资助的执行者,也应成为资源整合的枢纽。企业的参与可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社会组织则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志愿服务,而家长的支持能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各方协力打造一个富有温度的支持系统,有助于学生从多维度获得成长。探索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需将资助与学生实习实践、社会服务、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资金不再仅是经济帮助的工具,更成为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媒介。例如,结合社会实践项目的奖助学金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而纳入文化活动的资助计划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资助工作的创新在于其不再是单向的资助,而是多元互动的育人过程,学生在参与中不仅感受关爱,也获得锻炼和成长。加强信息化建设,使资助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助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例如,利用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识别需要资助的学生群体,合理分配资源;开发线上平台和移动应用,提高资助信息的可达性和便捷性。这种变化不仅减少了资助流程的繁琐,更在无形中提高了资助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使学生能更及时有效地获得必要的支持。通过以上方式,发展型资助不仅是一种经济支持,更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4. 完善机制: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的发展型资助应以长效保障机制为核心,推动德育工作走向深度融合和持续性发展。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时,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具体来说,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应该结合育人功能,通过规范的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透明的资助流程。这样不仅能提升资助工作的公信力,还能强化资助的育人作用,使资助不再仅仅是短期的生活补助,而是涵养学生德行、引导其成长的重要手段。在队伍建设方面,资助工作者的能力提升是保障资助工作有效运转的关键。资助工作不应被简单视作行政事务,它包含了对学生心理、家庭背景、职业发展的深度理解。因此,资助工作者应具备相应的德育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深刻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让资助的效果从“物质”延展到“精神”,从短期的补助延伸到长期的职业规划。最后,评估考核机制的完善能够为资助工作提供持续优化的动力。通过科学的评估方式,资助工作中的漏洞与不足可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改进。对于学生成长效果的评估,应融入德育指标,考察资助工作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真正实现“以资助促发展、以发展促德育”的良性循环。完善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能够动态调整的体系,这一体系既能回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也能契合社会和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长远要求。通过多维度的建设与评估,发展型资助有望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5]。
结语
实践出真知,变革才能带来发展。构建一个有效的德育与发展型资助相结合的体系,需要从明确目标、丰富内容、创新方式和完善机制四个方面入手。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将德育目标融入到资助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在内容上,通过多元化的资助内容体系,结合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使得资助更具深度和广度。在方式上,立体化资助模式,构建多方参与的资助网络,并通过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途径来实现。机制上,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以确保资助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实效性。这一系列措施不仅能够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还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继伟.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德育功能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2):107-110.
[2] 孔娟.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3):82-84.
[3] 许媚,彭莹,郎璐米.“五育”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16):56-61.
[4] 李进.构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新时代路径[J].公关世界,2024,(12):92-94.
[5] 李辛欣.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研究[J].才智,2024,(16):157-160.
作者简介:钱洪彬(1990.04-),男,江苏靖江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