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施工方法
正文
一、引言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在城市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及管线施工等项目中。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和施工安全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支护方案至关重要。
二、基坑支护工程概述
2.1 基坑工程现状分析
基坑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现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与施工进度。目前,基坑支护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土钉墙、基坑支撑和锚杆支护等,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型支护结构如地下连续墙、喷锚支护等。
在基坑施工阶段,须对施工围护结构进行监测,应用数字水平仪和激光测距仪实时记录基坑边坡的位移量,确保位移保持在预警值之内。专业监测机构建议每1米深度安装一套精密监测设备,以提高监测精度。基坑周边环境监控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高水位季节,需加强对周边基岩和建筑物的监控,避免发生因渗漏或不均匀沉降导致的损坏。
施工过程中,需进行排水设计,确保积水侵入基坑,保持周围土体的有效排水。通常采用井点降水法或排水槽结合水泵排水,保持基坑内水位低于土层上边缘至少1.5米,以防土体液化。水位的控制不仅影响基坑的稳定性,也与施工进度直接相关。
在施工方案中,要严格控制施工工序和操作规范。高强度的刚性支护结构应与柔性支护系统相结合,以实现整体稳定。例如,在进行基坑开挖时,可采用分层开挖以及限位支撑技术,确保支护结构在动态加载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对支护材料的选择亦需重点考虑,包括高强度钢材与优质混凝土的使用,以提升支护结构的承载力。
在基坑施工的后期,基坑回填和土壤复位也应根据基坑支护时所施加的载荷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回填土均匀分布,防止因回填不当产生新的沉降问题。通过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以适应现场情况变化。总的来说,基坑工程现状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强、要求高效协作的复杂工程,影响因素多样,需不断优化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提高施工安全和质量。
2.2 深基坑支护技术分类
深基坑支护技术主要分为重力式支护、挡土墙支护、锚杆支护和喷锚支护等几大类。
重力式支护是利用结构自身重力抵抗土压力,适用于土层较为稳定的情况,常见的有混凝土重力墙。其设计高度一般在6米以内,土压力系数取值通常为0.4到0.6。
挡土墙支护通过设置垂直的壁面来阻挡土体,其类型包括砖砌挡土墙、混凝土挡土墙、模块化挡土墙等。混凝土挡土墙一般厚度在30至50厘米,适用于深基坑(深度可达10米)条件。设计时需考虑土体的静水压力及相关地基承载力,常用的设计参数包括土压力γ为18kN/m³,墙体抗压强度≥20MPa。
锚杆支护是通过锚杆将土体与支撑结构连接,适用于不稳定斜坡或变形较大的基坑。按照采用的锚杆形式和施工工艺,可分为静态锚杆和动态锚杆。在施工中,静态锚杆钻孔直径通常为75至100mm,锚固长度为6至12倍杆径,能够有效提高支护结构稳定性,设计拉力一般取为60kN至200kN。
喷锚支护技术通过混凝土喷涂与锚固结合,形成一体化支护系统,适用于软弱及崩塌隐患较大的土层。喷射混凝土厚度通常为15至20cm,锚固杆长为4至10米,通过自钻或先钻穴方式实现,喷射混凝土强度要求C25以上,结合现代化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支护效果。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与施工需求,各类支护技术需选用适宜的施工工艺,配合科学的监测与评估,为基坑施工提供保障。
三、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3.1 常用支护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土钉墙、喷锚支护、逆作法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和钢支撑支护等。
土钉墙技术适用于较为稳定的土层,具有施工简便、经济性好的优势。施工过程中,土钉的钻孔深度一般为3-6米,间距为1-2米,土钉直径通常为16-32毫米,土钉的上端应超出基坑边缘100-150毫米。
喷锚支护主要用于软弱地层下的基坑,锚杆施作应按设计深度放置,并利用高压喷浆进行加固,喷射混凝土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喷锚技术的锚杆长度一般为8-12米,锚固力需达到200-300 kN,以确保支护稳定性。
逆作法支护适用于有限制的场地条件,特点在于底板及墙体同步施工,减少了施工的干扰。墙体厚度应设计在30-60厘米,底板厚度要求不少于50厘米,这使得基坑的侧壁和底部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结构。原位试验表明,逆作法支护较传统方法可提高支护土体的稳定性,降低沉降。
地下连续墙支护采用特殊的柔性、刚性材料,适合在水位较高的环境中应用。一般而言,墙体厚度建议为40-60厘米,间距为1.5-2.5米。此法适合形成良好的深基坑围护,保障了外水侵入的有效防护。
钢支撑支护在基坑的稳定性上参与重要角色,尤其在大规模深基坑施工中。钢支撑应设置在基坑的适当高程,常用的H型钢规格为200mm×100mm或更大,支撑间隔可依据土层情况设置,通常为4-6米。锚固方式与锚杆相结合,形成综合支护系统,确保极限状态下支撑反力能满足需求,通常要求承载力在500-1000 kN。
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周边环境和施工技术等因素,从而制定合理的支护方案,以保证工程安全和施工效率。
3.2 创新支护施工方法
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传统方法对土壤扰动和周边建筑物影响大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支护施工方法。其中,采用多级支护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支护技术,通常包括土钉墙、锚杆支护以及钢筋混凝土支撑系统组合。此方法在基坑深度超过12米时尤其有效,能够显著降低土体滑移风险和施工沉降。
在施工过程中,土钉墙以5-7米的间隔布置,并配置直径为20-30mm的土钉,土钉埋入深度为基坑深度的70%。同时,采用锚杆(直径20-25mm),其锚固长度应不少于6米,以保证对侧壁的有效支撑。基坑开挖采用分层开挖方式,每层开挖高度控制在2米,逐层支护,以减少对周边结构的压力。
另外,使用钢支撑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基坑的稳定性,尤其在进行大面积开挖时。钢支撑的布置应采取交叉形式,水平间距一般为2-3米,垂直间距为2米。每根钢支撑的额定荷载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计算,通常设置在100-200kN。与此相连的支撑架应进行严格的强度测试,确保能够承受突发的荷载。
另一创新方法为采用复合支护技术,包括超声波检测技术对支护结构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此外,在基坑周边设立防护围挡,采用软性防护材料如土工布,减少围挡对风力和雨水的影响,降低土体侵蚀风险。
为提升施工安全性,实施了动态监测计划,配备应变计和位移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对支护结构进行实时数据记录与分析,确保在存在异常变动时及时采取修补措施。同时,施工现场配备应急救援设备以应对突发情况,建立明晰的应急处理程序。
通过以上创新支护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基坑施工的安全性与效率,还极大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推动了建筑工程在复杂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
四、深基坑支护效果评价
4.1 工程案例分析
在某深基坑施工项目中,基坑深度达到12米,开挖面积为2000平方米。选择采用钢支撑体系作为支护结构,钢支撑采用材料为Q235B,直径为114mm,厚度为6mm,支撑间距设置为3米,共设支撑6道。基坑底部采取了厚度为0.5米的混凝土垫层,以增强基坑承载能力。初步施工时,围护结构采用了Φ600mm的钢管桩,桩间距设置为1米,桩长为10米,共打入桩数为100根,有效抵抗基坑周边土体的侧向压力。
施工过程采用分层开挖方法,每层高度控制在2米,确保基坑稳定性。实时监测设置包括沉降观测点共10个,水平位移监测点5个,监测频率为每日1次。监测数据显示,在开挖过程中,基坑边缘沉降控制在10mm以内,表明支护体系有效。基坑边坡采用了2:1的安全坡度,坡面覆盖土工布进行防护,以防止水流侵蚀。
支护体系的工程量核算显示,钢支撑总用料为13吨,施工时间为20天,进度较计划提前2天完成。由于采用先进的支护工法,相比传统支护法降低了工期15%,且施工噪音降低了5个百分点。项目中还应用了数控激光测量技术,基坑监测精度提高至±1mm,保证施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外部环境防护措施方面,基坑周边设置了高标准围挡,做到高度不低于2.5米,确保施工区域的封闭性。同时,施工现场配置了水泵,排水能力为每小时200吨,确保雨季施工防护,降低水位对基坑及支护的影响。现场实施了应急预案,强化了安全培训,保障施工安全。
这些支护技术的应用与改进,确保了整个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后续土方作业和地面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案例不仅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借鉴,也为后续深基坑施工中支护技术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4.2 支护技术效果评估
支护技术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对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及其后续使用阶段的变形、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监测与分析来完成。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土压力计、位移计和倾斜仪等。在基坑开挖前,基底土体及周边环境的静、动力特性进行详细勘探,以确定设计参数。支护结构的设计依据包括基坑开挖深度、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及降水方案。典型设计参数如基坑深度为18米,支护结构采用钢板桩或混凝土组合墙,其承载力和变形限值需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支护效果评估的关键在于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控制在5mm以内,基坑底部沉降不超过10mm。针对支护结构的变形,通过预埋位移计测定支撑点位移,要求变形量应小于设计值的75%。土压力的监测需利用土压力计,监测值应不超过设计极限,确保土体承载能力满足相应标准。
在支护施工后期,需进行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评估。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支护方案进行模拟,验证支护的整体稳定性,特别是对于横向力和沉降的响应模拟,确保在最大设计荷载下的安全性。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相结合,决定实际支护效果。采用的支护材料性能评估,包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达到C30及以上,钢材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700的要求。
持续的监测与评估需贯穿整个施工周期和后续使用阶段,确保施工过程中采取及时防范措施。对于监测数据的变化,应进行动态分析,与设计数据对比,若变形量过大,则需及时调整支护方式或加设支撑点。此外,施工完成后,定期检查支护结构耐久性,施工完毕后6个月内应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支护效果满足长期使用需求。
最后,技术效果的综合评估需结合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及外部不良影响等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支护技术评估结果不仅为项目后续施工提供指导,也为今后相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积累经验数据。
五、结论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城市密集区和地下工程频繁的环境中。通过对多种支护形式及其适用条件的分析,首先确定了锚杆支护与地下连续墙支护的适用性,前者在土质较好的地区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性,后者则在地质条件复杂和水位较高的环境中更具优势。结合施工经验,建议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掌握土体物理力学特性,以指导支护方案的优化。此外,材料选用方面,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与抗渗透性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通过分析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的实施与优化,深基坑施工具备了更高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有效降低了施工风险,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代星.锚杆预应力水平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机制研究[J].,2019
[2] 秦茂轩.基于BIM的深基坑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2021
[3] 冯志威.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J].,2021
[4] 彭勃.刍议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