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质量通病及控制分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虹波

华毅北展文化艺术工程(辽宁)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受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容易滋生施工质量问题,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在本文的研究活动中,利用综述法分析了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砌体工程、防水工程、抹灰工程、地面工程、管线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类型和原因,基于问题原因拟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快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措施

正文


建筑行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施工技术、设备先进性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规模、复杂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建筑工程也容易出现质量通病,不仅增加工程返工成本,而且也会埋下安全隐患,影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此,需针对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出现原因拟定配套应对措施,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延长建筑工程使用寿命。

1建筑施工质量通病类型及原因

1.1混凝土工程通病

此类通病的外在表现包括蜂窝麻面、混凝土裂缝、强度不达标、浇筑密实度不足、沉降缝等。导致此类通病出现的原因如下:第一,原材料质量不合规,如粗集料颗粒粒径小于0.075mm的材料占比超过5%、水泥强度较差、外加剂合理性较差等,从而影响初始状态下混凝土质量,引起质量通病。第二,配合比设计不合理,设计人员没有结合现场气候条件、施工条件确定配合比,使得材料拌和质量和配合比和实际作业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在结构荷载、自重持续影响下,也会带来混凝土工程通病。第三,浇筑方法不合理,建筑工程中会使用到较多大型混凝土结构,由于浇筑顺序、单次浇筑厚度、浇筑时间间隔控制不合理,使得混凝土成型质量较差,带来相应的质量问题。第四,养护条件不适宜,混凝土养护时间、养护温度控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从而影响养护结果的科学性,增加质量通病发生概率。

1.2钢筋工程通病

此类通病的外在表现包括钢筋位置存在偏差、配筋率不合理、钢筋锈蚀、露筋、钢筋间距不均匀、焊接质量较差、锚固长度不足、保护层厚度较低等。造成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第一,配筋率设计不合理,前期未根据结构应力分布情况、结构承载性要求,对配筋率进行科学计算,带来钢筋结构布置间距过大、整体稳固性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的质量问题。第二,在钢筋绑扎和焊接活动中,未按要求进行相关操作,出现焊接长度不足、绑扎不牢固等情况,影响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第三,摆放钢筋笼时,结构距离边缘较近(小于10cm),同时固定时所用方木稳定性较差,在浇筑混凝土时也容易造成钢筋贴近模板,出现露筋、锈蚀、保护层厚度不足等问题。第四,钢筋使用前未进行全面清洁,使得部分锈迹无法及时处理,钢筋锈迹将影响钝化层的形成,从而增加质量通病。

1.3砌体工程通病

此类质量通病的外在表现为砂浆饱满度不足、砌块存在破损、砌体不均匀沉降、砌体垂直度偏差过大等。该病害的出现原因如下:第一,砌体施工时,所使用砂浆未按要求进行拌和,使得的砂浆饱和度较难满足实际应用要求,从而影响砌体整体性与稳固性,带来相应的质量通病。第二,砌块质量较差,承载性、抗摩擦性等参数较难满足相应标准,在砌体自重、层间应力持续作用下,造成砌块破损,影响砌体结构的稳固性。第三,组砌方式不当,使得砌块和周围结构无法顺利关联在一起,在砌体自重的持续作用下,也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砌体整体质量。第四,进行砌体施工时,对于墙体垂直度、水平度控制较少,使得砌体工程完成后容易出现倾斜、垂直度偏差等,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1.4防水工程通病

此类问题的外在形式包括防水层破损、接缝处渗漏、防水层失效、施工缝渗水、部分部位积水等。此类通病的出现原因如下:第一,防水层材料合格性较低,如材料存在老化、破损等情况,此情况下也使得防水层较难发挥相应的抗渗作用,从而引起防水层渗漏。第二,接缝位置施工时,由于没有按要求布置止水带、接缝位置凿毛、进行防水材料搭接等,使得接缝位置施工质量较难达到预设要求,从而影响到整个结构的抗渗性。第三,在防水层施工时,基层没有按要求进行处理,存在凹凸不平、碎屑黏附等情况,这也影响到防水材料和基层的紧密贴合,从而影响到防水层应用效果。第四,未结合坡度布置排水系统,使得积水较难及时排放到外界,在积水持续作用下,也会影响到防水工程排水性能,增加渗水隐患的发生概率。

1.5抹灰工程通病

此类病害的外在表现包括抹灰层开裂、空鼓、不平整、脱落等,此类病害的出现原因如下:第一,基层未按要求进行处理,使得基层存在平整度不足、浮灰附着等问题,此时进行抹灰处理时,会影响到抹灰层附着力,从而引起抹灰层开裂、脱落等。第二,在抹灰层施工时,未根据相应配合比拌和材料,此情况下使得抹灰层收缩不均匀,从而引起抹灰层开裂等问题。第三,在抹灰层施工时未按要求进行作业,使得单次涂抹厚度过大,此情况下抹灰层会在自重作用下出现脱落,从而引起抹灰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第四,抹灰层完成施工后,未按照要求对其进行养护,如洒水不充分、高温防护措施不合理,在收缩应力、温度应力持续作用下,也会引起结构裂缝病害。

1.6地面工程通病

此类病害的外在表现包括地面不平整、地面起砂、地面裂缝、结构积水、不均匀沉降等。此类问题出现原因如下:第一,混凝土配比合理性较差,使得初始状态下混凝土拌和质量较难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同时在浇筑时未遵循相应施工要求进行作业、振捣、养护,使得基础层表面质量较差,带来地面施工质量问题。第二,建筑工程施工期间,未按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在上部自重、应力荷载持续作用下,也会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从而影响到地面工程作业质量,增加质量通病问题发生概率。第三,地面工程施工时,未按要求进行坡度施工,并且在施工后未对坡度施工质量进行校核,从而增加地面积水问题发生概率,影响地面工程作业质量。

1.7管线工程通病

此类通病的外在表现为预留维修空间较小、管线布置间距不足、管线接头渗漏、管线标识不清晰等。此类问题的出现原因如下:第一,前期工程设计阶段,未遵循建设规范对管线间距、布置位置、预留检修空间尺寸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造成施工后管线施工质量通病。第二,所使用管线材料合格性较低,在长期应用中材料老化速度加快,更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第三,管线施工后所拟定养护计划合理性较差,使得潜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增加质量通病发生概率。

2建筑施工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2.1混凝土工程通病

首先,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基于建设规范明确工程所用水泥、粗集料、外加剂等材料的性能参数,做好材料质量复核工作,确保初始状态下混凝土质量,利于后续施工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提高配合比设计合理性,施工前安排专业人员对现场气候条件、施工条件等资料进行整理,以此来确定最佳的材料配合比,满足工程实际作业要求,确保施工后混凝土强度的合理性。再次,加强浇筑过程控制根据施工结构位置、尺寸,控制浇筑顺序、单次浇筑厚度、浇筑时间间隔,确保混凝土成型质量。最后,按要求进行养护,养护周期不低于14d,内外温差不超过5℃,养护期间禁止机械、人员在结构上走动,提高养护结果的科学性。

2.2钢筋工程通病

首先,科学设计配筋率,依托BIM技术建立分析模型,对结构应力分布情况、结构承载性要求,对配筋率进行科学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控制钢筋结构布置间距、绑扎顺序、反筋位置等参数,确保钢筋工程施工质量。其次,在钢筋绑扎和焊接活动中,应遵循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如相邻接头焊接长度不低于10D(D表示钢筋直径)、相邻接头高差不低于50cm等,以保证钢筋工程施工质量。再次,摆放钢筋笼时,结构距离边缘需超过10cm,同时做好方木固定和检查,浇筑混凝土时需避开钢筋结构,减少混凝土冲击力带来的质量病害。最后,所有钢筋结构在使用前需按要求进行全面清洁,若锈迹较为严重也需更换钢筋,保证钢筋表面钝化层的顺利形成,提高钢筋结构稳固性[1]

2.3砌体工程通病

首先,砌体施工时,需结合当地气候、施工条件确定配合比,材料添加误差不超过1%,确保砂浆饱和度和实际应用要求的契合度,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固性。其次,砌块质量控制,施工前对砌块承载性、抗摩擦性等参数进行校验,校验通过后再进行使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可延长砌体工程使用寿命。再次,科学选择组砌方式,将砌块和周围结构有效关联在一起,尤其是拐角位置,应遵循相应的施工原则进行组砌施工,提高砌体整体质量。最后,进行砌体施工时,加强墙体垂直度、水平度控制,每一层都需进行一次校核,将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2]

2.4防水工程通病

首先,科学选择防水层材料,对材料耐久性、耐腐性、质量性等内容进行评估,保证所选防水层材料的合规性,以提高所选防水层的可靠性,减少防水层泄漏问题。其次,接缝位置施工时,需要遵循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包括布置止水带、接缝位置凿毛、防水材料搭接处理等,做好各环节施工过程管控,满足要求后进入下一作业内容,以提高整个结构施工质量,保证结构整体的抗渗性[3]。再次,在防水层施工前,需做好基层施工和清理,修复坑洼位置、去除表层黏附碎屑,保证防水材料和基层的紧密贴合,保证防水层应用效果。最后,根据结构坡度布置排水系统,使积水可以及时排放到外界,减少积水对结构排水性能的影响,降低渗水隐患的发生概率。

2.5抹灰工程通病

首先,基层需严格按要求进行处理,确保基层平整度、洁净度,随后再进行抹灰施工,使泥浆可以顺利吸附在表面,保证抹灰层施工质量。其次,抹灰层施工时,应按照配合比对材料进行拌和,使用前还需进行质量校核,满足要求后再进行使用,防止抹灰层收缩不均匀,提高抹灰层施工质量。再次,在抹灰层施工时需遵循建设规范进行作业,单次抹灰厚度不超过1cm,并且抹灰施工结束后需进行找平施工,形成良好的抹灰层施工面[4]。最后,完成抹灰层施工后,需按要求对其进行养护,根据外部气候条件,早晚进行一次洒水,减少内外温差带来的空鼓、裂缝病害,以提高整个结构的完整性。

2.6地面工程通病

首先,加强混凝土配比控制,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配合比科学设计等工作,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做好浇筑顺序、振捣方式、振捣时间、养护时间等内容控制,以提高基础层表面质量。其次,建筑工程施工期间,需要根据地基类型,选择恰当施工方法,如软土地基基础,需根据软土地基厚度、面积、含水量等资料,选择换填、深层搅拌桩、灌注桩等施工方式,以保证地基承载性能的稳定性,保证地面工程作业质量[5]。最后,地面工程施工时,需要按要求进行坡度施工,遵循相应规范预留好结构坡度,并做好施工后质量校核,减少地面积水,延长地面工程使用寿命。

2.7管线工程通病

首先,前期工程设计阶段,需循建设规范科学控制管线间距、布置位置、预留检修空间尺寸、接线槽布置位置等内容,可借助BIM技术建立的三维模型进行碰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其次,加强管线材料检查,对材料耐久性、耐腐性、安全性等性能进行评估,筛选满足实际需求的管线材料,减少因材料带来的质量通病[6]。最后,在管线施工后应拟定可靠的养护计划,在计划中应明确养护要求、养护时间、养护要求、突发问题处理措施等内容,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隐患,确保管线工程的运营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受多种影响因素干扰,容易滋生施工质量问题,威胁建筑工程安全。据此,通过整理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和发生原因,拟定可靠控制措施进行应对,可以有效降低施工质量病害发生概率,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易志军.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5):31-33.

[2]焦泽波.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3(16):19-21.

[3]肖俊.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防治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1):109-111.

[4]岳磊.高层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与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23,21(04):52-55.

[5]冯晓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通病及防治对策[J].散装水泥,2022(02):49-51+54.

[6]吴璟.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及控制路径[J].新型工业化,2022,12(01):133-134+1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