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包努恩达古拉

阿图什市硝鲁克中学845350

摘要

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刻影响了英语教学的策略制定与实施。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探讨了这些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文章从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社会交往方式、教育理念等角度深入分析,并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策略的调整以及教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建议,旨在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中国,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表达方式。因此,单纯地传授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并不足够,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语言环境。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将来在国际化社会中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表层的语言、习俗、礼仪上,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交往的方式。理解这些差异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

1.1 价值观差异

西方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强调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即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至上,重视个人成就和独立思考。这种价值观反映在语言中,常常强调“我”或“个人的观点”,例如使用“I think…”,“In my opinion…”等表达。相反,中国文化更偏向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强调群体的和谐与利益,个人服从于家庭、组织和国家。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使得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中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礼貌,例如避免直接拒绝或表达强烈的个人意见。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西方学生更多出于兴趣、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来学习,而中国学生往往以应试为目的,侧重于获得高分。这对英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习习惯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思维模式差异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线性思维(Linear Thinking),强调逻辑推理、因果关系以及分析能力。线性思维强调一个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明确的逻辑顺序,并且各个观点独立存在。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整体思维(Holistic Thinking),即注重整体的和谐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英语学习中,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组织。例如,西方学生在写作中更注重观点的清晰表达和逻辑结构,而中国学生则更习惯于通过描述背景和铺垫情感来引出主题。

1.3 社会交往方式差异

在社会交往中,西方文化注重直接沟通,强调语言的清晰性和直接性。例如,在英语对话中,人们倾向于直截了当表达观点或要求,以避免误解。而在中国文化中,交际往往更加含蓄和间接,讲究言外之意和礼貌,避免直言不讳。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学习中,尤其是在语气和措辞上。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适应英语的直接表达方式,常常会在表述中加入模糊词汇,以避免可能的冲突或不礼貌。

1.4 教育理念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被鼓励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而中国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服从性,强调师道尊严和知识权威。学生在课堂上更多是被动接收知识,而较少有机会进行批判性讨论。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在英语课堂上尤为明显,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方式。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互动模式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等。

2.1 学习动机的差异

中西方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较大。西方学生通常是出于对语言的兴趣、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的考虑来学习英语,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则更多地把英语学习看作是一项任务,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取证书。这种应试驱动的学习动机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从应试教育转向主动学习。

2.2 课堂互动模式的差异

西方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常常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而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者,互动较少。这种课堂互动模式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3 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将母语中的表达习惯带入英语学习中。例如,中国学生习惯于间接表达,而英语则更强调直接性和明确性。这种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实际使用英语时,容易产生文化误解,或者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纠正学生的这种语言表达习惯,帮助他们适应英语的语言特点。

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渗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技巧,还能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3.1 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教材,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具体来说,教材应包含西方社会中的文化元素,如节日庆祝、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等。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与语言相关的背景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兴趣。例如,教材可以包含关于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习俗和背后的历史意义。此外,教材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渗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语言的实际运用方式,还能通过语言的背后认识到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从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教材中的文化渗透还应避免单一文化的偏见,尽量通过多元文化的视角展现语言的丰富性。教师应尽量选择反映多元文化的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方式。例如,教材可以介绍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礼仪规范或日常生活场景,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培养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包容性和敏感性。

3.2 课堂活动中的文化体验

除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活动来增强文化渗透的效果。文化体验活动能够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模拟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体验与理解。这种沉浸式的活动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节日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除了模拟节日庆祝,角色扮演也是一个有效的文化体验手段。通过设置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话情境,学生可以体验在异国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沟通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在国外旅行时的交流场景,帮助他们熟悉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语言运用方式。

这种文化体验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这些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对异文化的陌生感,增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信心。

3.3 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入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还需要对文化背景有充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解释礼貌用语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中西方的文化习惯,解释为什么英语中的“please”或“thank you”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频率较高,而在中文中这些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方式。通过这种对比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还能深入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文化逻辑。

此外,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还应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偏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并引导他们尊重和接受这些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国家在沟通方式、时间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需要具备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学生才能在国际化背景下自如地运用英语,避免文化冲突。

4.1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指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文化比较、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例如,通过比较中西方的家庭观念、礼貌用语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规则。

4.2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如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跨文化交流情境,例如国际会议、跨文化商务谈判等,帮助学生练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语。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应能力。

4.3 构建跨文化视角的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视角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特点,英语教学策略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5.1 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例如,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文化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5.2 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性格内向、不愿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他们参与课堂互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5.3 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提升

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对英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素养,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文化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

6.1 提高教师的文化敏感性

教师应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跨文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6.2 加强教师的跨文化培训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为教师提供跨文化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和技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或跨文化研讨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课堂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6.3 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不仅要具备跨文化教学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互动、语言表达等方面。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在教学策略上做出相应调整,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全球化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露华. 探寻有效策略 实现文化渗透 [J]. 小学生(下旬刊), 2023, (10): 100-102.

[2]何婧.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视角下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探析 [J]. 福建茶叶, 2020, 42 (07): 300-301.

[3]李瑞玲.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略探 [J]. 新课程研究, 2019, (28): 20-21.

[4]康彩云.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开展策略 [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 (08): 165.

[5]何小妮.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J]. 校园英语, 2019, (29): 22.

[6]林英.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2019, (13): 111-112.

[7]查雪寒. 文化品格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策略探究之中西方文化差异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 (24): 1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