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实践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邱增伟

南昌县洪范学校 邮编:330000

摘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融合实践

正文


引言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以图像、动画、视频等直观形式呈现,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网络平台的构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为精准教学、个性化辅导提供了可能,使得教学更加高效、精准。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升教学效能。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教师能够轻松呈现包括图像、视频及音频在内的多样化多媒体材料,这些生动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信息技术还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引入课外相关资料,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显著加速了课堂学习进程。以几何教学为例,教师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可以直观地展示立体图形,从而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1.2 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融入促使数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转变。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使学生能够在家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当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学生可以主动寻找并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效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函数图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微课视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从而加深对函数图像的理解。

1.3 直观演示知识内容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直观展现知识内容,极大地助力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三角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等专用软件,动态地演示三角函数的图像变化,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三角函数随着角度变化而呈现的规律与特性。这种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得三角函数的学习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奠定课堂氛围的重任。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进行课堂导入。在教授概率与统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与概率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课堂一开始,便通过这些生动的多媒体资源展示生活中的概率现象,如抛硬币、抽奖活动等,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讨论与概率相关的问题。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深入探究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无疑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性。

2.2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这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支持。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教师借助三维软件,能够轻松展示各种立体图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几何世界中。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空间观念,理解几何图形的构造和性质。而在函数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利用动画技术,动态演示函数图像随着自变量变化的过程。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如增减性、极值点等。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3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预习课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课后,教师再发布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此外,利用在线作业批改系统,教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更好地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平行线的性质》教学

在教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这一章节时,教师巧妙地融入了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为学生呈现了一场生动的教学演示。

课程伊始,教师在几何画板上精准地绘制出两条平行线,并引入第三条直线作为截线,清晰地展示出平行线被截后的几何形态。这一步骤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教师动态地演示了这些角随着截线移动而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度之间的关联和变化规律。

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总结了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以及同旁内角互补等关键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精心设计了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这种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直观地理解了平行线的性质,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2 案例二:《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

在教授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章节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和微课视频,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高效、互动的学习环境。

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微课视频和预习课件,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家中自主预习,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图像绘制方法。这一步骤不仅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基础,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微课视频回顾了一次函数的关键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分析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和动态的演示,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斜率、截距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结论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方式和直观演示知识内容等优势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应用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应对。

参考文献:

[1]苗春.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高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09):232-233.

[2]曹香云.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DOI:10.3969/j.issn.2095-4743.2018.45.097.

[3]张芝.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究[J].环球慈善, 2019(1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