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黄婉婷

娄底市娄星区小碧中学 417000

摘要

小学阶段被视为塑造学生道德观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众多学校日益重视将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之中,旨在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依托丰富的语文文学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文化素养。


关键词

思政元素;小学语文;教学融入

正文


前言

语文课程蕴含广博的文学知识,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敏锐的眼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精准捕捉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与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提升其思想品德修养与文化素养。
一、思政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价值

)树立正确三观,塑造积极态度

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借助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精神内涵,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接纳正面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得以正确塑造,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认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包括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以及辉煌的成就,这些都是宝贵的思政元素。通过深入挖掘并有效融入这些元素,教师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与民族的卓越,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与归属感,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文化素养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无论是文字学习还是经典故事传承,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并有机融入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珍视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启迪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将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道德与思想的引导,更是对文化的熏陶与精神的启迪。通过学习语文课本中的丰富故事、人物与事件,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与精神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深入挖掘并巧妙融合思政教育素材,是每位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深入研读小学语文教材时,需具备敏锐的捕捉力,从字里行间探寻那些潜藏的思政教育元素。这些元素可能藏匿于描绘英雄壮举的段落中,可能展现在弘扬民族精神的插图中,也可能隐含在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里。它们无一不在默默传递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将这些思政教育素材融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精心策划教学流程,运用讲解、讨论、诵读、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这些元素的深刻内涵。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聚焦于说明文,其核心知识目标是“以‘说明透彻’为成功标志”。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设定以下思政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质疑精神。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更能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与升华。

(二)跨学科整合思政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度挖掘与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并特别注重跨领域的融合,是一种极具成效的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阶段承载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重任,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也领悟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与社会规范。例如,在寓言故事的学习中,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真实案例,学生不仅能学到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还能深刻体会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诚信、友善、公正等道德价值,这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抒发与文化传承的媒介,将其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音乐的旋律、美术的色彩,还是其他艺术形式的展现,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韵味的平台。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传统音乐的欣赏或绘画艺术的品鉴,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这种体验将转化为对文化的自信与民族的自豪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财富。

跨领域的融合不仅使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为多彩多姿,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氛围。跨领域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拥有跨领域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与方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加强教师的培训与职业发展,是推动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此外,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样至关重要。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跨领域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的教学需求,我们需要构建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只有借助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课外活动中的思政元素拓展

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旅程往往始于阅读,而在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里,主题阅读成为了承载思政元素的重要桥梁。精心挑选富含思政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引领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与历史上的革命先驱和英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些伟大事迹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使他们的思政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滋养与提升。

实践活动则是孩子们亲身体验思政元素的重要途径。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公益等。在志愿服务中,孩子们亲身投入,帮助他人,从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领悟到奉献与付出的真谛;在环保公益活动中,孩子们深入实践,关注环境,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艺演出活动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通过诗歌朗诵、故事讲述等文艺形式,孩子们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艺,更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思政元素的独特魅力。在诗歌朗诵的舞台上,孩子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诵读着那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诗篇,他们的心灵在诗意的引领下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故事讲述的环节中,孩子们聆听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的情感在故事的引领下得到共鸣与启迪。这些文艺演出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更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深刻领悟到思政元素的丰富内涵与深远价值。

(四)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思政元素融人

将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为了搭建家校合作的坚实桥梁,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加强家校间的日常交流与互动,教师和家长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动态和学习状况,进而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这种沟通应当是双向的、互动的,既包含教师对家长的及时反馈,也包含家长对教师的积极建议。

为了深化家校合作,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活动,诚邀家长走进校园,亲身参与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例如,组织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家长的思政素养和教育理念,还能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还能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积极的教育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家校合作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家校互动群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交流渠道。在这个平台上,家长和教师不仅可以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交流育儿心得和教育经验,还能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合作方式,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增强了家校合作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在家校合作推进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家校联席会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方式,对家校合作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和反馈。这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能激励家长和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总之,将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这些策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思政教育体系。相信在家校共育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定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查正琴,查正权.课程思政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20(4):83-84.

[2]樊莉.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 贵州教育,2020(13):15-16.
[3]陈莎莎•小学语文党史题材课文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探究[J].新教师,2022(04): 35-36.

[4]朱天明•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研 究[J].教师博览,2022( 12): 36-37.

[5]杜英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 究[J].名师在线,2022(34): 76-78.

[6]董阿婷.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 育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 52-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