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为契机的小学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
关键词
游戏;小学生;体育;课程思政
正文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协同效应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小学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形式和育人价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而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玩乐是其天性,以往说教式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欠佳。对此,游戏以其突出的趣味性、娱乐性特点,丰富了体育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方式,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以游戏为契机开展小学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分析
思政课程是各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的重要举措,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兼具政治性与教育性,需要合理把握这两者,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对独立的局面,强调协同育人[1]。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格品质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课程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而轻人格素养培养的弊端。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体现不同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充分应用思政资源,实现全面育人。由此来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思政课程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指引,课程思政应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资源,发挥思政优势,以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教育,强化育人效果。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下,德育体现于学校的不同活动与各个学科教学中,而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体育教学应发挥出以体育心、育智的功能,基于此,推动着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体育课程思政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使其贯穿于育人的整个落实,以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2]。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发展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其道德素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影响深远。有助于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体育道德环境,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约束,锤炼学生意志,优化学生品行,提升学生素养。
二、游戏应用于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赫尔巴特等教育学家认为,教育起源于兴趣,因此,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维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只有调动学生兴趣,才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进行学习活动,以丰富认知与体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当前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学生难以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无法维持长期的体育活动,从而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这也提示体育课程思政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学生体会到教学的趣味性,以确保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以玩耍、娱乐为天性,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较高。考虑到这一特点,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传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以游戏为契机开展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能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的影响和规范,获得道德引导与启蒙,能够实现在玩中学的学习效果,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丰富自身体验,培养品德素养,是一种更易于学生接受的育人方法,帮助达到更理想的育人成效[3]。因此,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以游戏为契机,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育情境
以往体育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融入大量的思政理论知识,在教学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政知识教育,以口头讲解为主。文字虽然能够将一些理论知识表达出来,但整体仍然较为抽象难懂,缺乏直观性,而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限制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也比较枯燥乏味。而且,一些思政理论知识传授因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共情,进一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落实。而在课堂教学中以游戏为契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下参与游戏活动,体会教学内容与知识,基于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情境创设方式开展,将学生引入情境中,更具代入感,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其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精神与道德品质。游戏本身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发展素养,符合体育思政课程建设要求,有助于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与优势[4]。
(三)强化思政教育功能
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道德规范,树立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几方面。以游戏为契机和教学手段,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育功能。游戏具有规则性,无论何种游戏都会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学生在规则规范性顺利、安全的进行游戏,保证活动的公平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讲解游戏规则,游戏活动中提醒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行为,遵守规则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游戏为契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实现道德规范的培养,以培养能够遵纪守法的新时代好青年。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避免违背规则,无形中培养诚信的品格,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游戏具有集体性,即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参与游戏,学生为取得胜利会更加团结,积极协作,构建合作与竞争的良性氛围,加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友谊,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集体意识[5]。此外,游戏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项素材内容共同融合来设计游戏活动,具有丰富性,体现趣味性,为学生传授思政知识,进而强化思政教育的功能与效果。
三、以游戏为契机的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进行,以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改进,以往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以单向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忽略学生的认知与问题,教学效果欠佳,体现出一定的落后性和弊端。而在教学改革下,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体育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涉及不同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游戏中,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游戏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知识经验、发展特点与需求等,公平分组以缩小学生差异,适当调整游戏规则,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引导,促使游戏顺利地完成。以游戏为契机的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围绕学生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实现教学效果。
例如在低年级小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比赛守规则》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兔赛跑等游戏,游戏要求学生用脚踝部夹住一只沙包,跳跃前进,看谁能够最先达到终点,同时需要保证沙包没有掉落。在活动前向学生说明规则,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游戏中有一些学生为最快达到终点而不小心沙包掉落等等。在游戏结束后总结阶段,教师选择最先到且沙包未掉落的学生为胜利者,在此向学生重复该游戏规则,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运动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开展较为简单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在游戏活动中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落实思政教育。
(二)以教师为主导,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对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养,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游戏,进行合理的组织以推动游戏的顺利进行,以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思政意识,丰富和更新自身的思政知识,以提高自身思政素养,更好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以游戏为契机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设计体育游戏,既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又能够实现思政教育,保证教育效果。注重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在游戏开始阶段需要向学生具体讲解游戏的名称、规则、开展形式,强调游戏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在学生明确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参与游戏活动,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观察,注重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指出违规行为,保证公平、公正;同时用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深入游戏情境,丰富感知与体验,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教学《小篮球》为例,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排球过桥的游戏,为学生准备平衡木作为木桥,要求学生将篮球从一端顺利运球到另一端,其间不能二次运球,球不得压线或出格。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共同观察指出参与游戏的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够顺利完成游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融入游戏情境,进行思考与体验,将思政课程内容内化,形成努力拼搏、不怕困难的道德品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合理创编游戏,实现全面发展
以游戏为契机的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游戏的选择可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尤其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应用到的体育游戏种类较多,但并非所有游戏都具有思政育人的功能。对此,体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选择游戏,并对游戏进行适当的创编,调整游戏规则与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等,使其满足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与学生共同创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调整游戏内容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自主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提高,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强,在教学《我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的辉煌成绩》中,教师可采取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师说出一名运动员,在音乐暂停后持球学生说出这位运动员的良好品质,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游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质素养的引导,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一些人回答的答案相似,这时,学生们提议用自己所知晓的成语来进行回答,如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等。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游戏进行创编与改进,发挥游戏的育人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四)注重游戏反馈,强化育人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评价与反馈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反馈与评价,能够反映教学的效果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做出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游戏行为,对学生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坚持不懈等品质进行表扬与鼓励,对游戏中存在不足和欠缺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指正,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足,向具有良好品质、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此外,教师可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或互评,增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认识,以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体育课程思政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发挥德育功能,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更需要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健全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而本文提出以游戏为契机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高效的课堂,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建设,值得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程青青,吕赟. 课程思政视角下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 13 (09): 122-126.
[2]刘菲.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探索——以《耐久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一课为例 [J]. 体育教学, 2023, 43 (02): 29-31.
[3]杨万文,秦浪. 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 (05): 206-211.
[4]沈燕.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点及策略探讨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 28 (03): 41+156.
[5]刘文国,刘璐.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 (11): 135-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