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花蕾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各民族师生深化民族团结意识,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通过不断强化自身思想,并创新课程建设工作,将民族复兴信念和中华民族情感归属作为培育目标,培养其健康精神和行为,加强文化建设,进而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关键词

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正文

河套学院科学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YZX202175


前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是重中之重,只有明确政治地位、明确政治思想引领,指明前行的方向,深刻认识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放在高校教育的关键位置,从而能够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帮助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对于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进行探究,以此为参考。

一、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一)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

信息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也以多样化形式流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形成了巨大冲击,我国高校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构建时期,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往往弊大于利,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碰撞下,学生因为无法有效判断,就会出现轻视传统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问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也会逐渐丧失[1]。因此,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正确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力度的同时,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变革已迫在眉睫。

(二)思政育人主体缺位

高校铸牢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的教育主体全部参与思政教育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切校外力量,包括政府、企业、党群社团等,充分利用基地人力资源。然而从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育人主体缺位现象严重,校内其他部门人员普遍认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工作范畴,另外高校其他组织则认为这是高校的工作,与自身的关系本身不大。在教育变革发展的进程中,虽说有部分组织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参与高校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其教育内容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参观基地,并未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导致实际教育成果大打折扣。

(三)未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进程中,铸牢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作为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的主导者,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思政课程的教学,更多的倾向于马克思学科相关知识讲解,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涉猎相对较少,像古代文学作品、民间艺术、戏曲文化等研究较少,这就为传统文化渗透思政教育造成一定阻碍,导致学生在思政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形成。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教学问题,还应该采取应对措施,如常见的教学模式单一,且内容老套等问题,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提高兴趣,实际课堂不具备趣味性,因此不利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二、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一)从红色教育角度着手,铸牢共同体意识

1. 将红色主题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代高校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红色教育资源作为基础,红色文化是艰难革命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校园主题文化的建设工作也要积极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使得在红色文化的加持下,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校园红色文化社团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则是校园红色网络文化的建设,这两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能够在无形中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3]。首先是对于高校红色文化社团组织的建设,校方一定要给予大力支持,通过支持学生组建红色文化社团,使得红色文化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建设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社团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对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且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当中,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在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切实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红色精神的继承发扬,有利于学生在了解伟大党组织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从而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新世界格局下,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促进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此外高校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说校园红色话剧大赛的开展,便能够使高校红色文化氛围更为浓郁,学生置身于红色话剧大赛现场,表演的同学宛如置身于我党风雨飘零的奋斗年间,通过切实感受话剧红色人物形象的坚定立场和革命拼搏的顽强奋斗精神,使得红岩精神能够深入人心,而观看表演的学生则能够在所营造的浓厚红色文化氛围下,和置身表演的学生感同身受,领略我党的浴血奋战的不屈精神和不忘初心的革命誓言,从而使得在红色话剧的表演下能够把红色文化深深地融入高校学生的血液当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同时促进红色文化主题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对于高校学生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4]

2.将红色文化入驻高校网站建设

以红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加强对校园红色网络文化的建设的重视程度,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校网站平台的建设,在为学生了解信息、查阅资料、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会因不良文化和消极文化的诱导,导致高校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受网络不良信息的错误引导,而这一情势的出现也不利于高校文明正向网络文化的建设,因此高校就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便可以在校园信息平台上专门开设高校网站红色专栏,并组织学生就红色专栏的文化进行定期学习,像“青年大学习”红色文化网站的开发,便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使我国红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宣扬,有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养[5]

(二)从文化认同角度着手,铸牢共同体意识

1. 加强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关键,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为培育其共同体意识打好基础。对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对本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从教学内容上的变革来看,各大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应用,以利用当地资源上好“大思政课”,从而能够以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应用,丰富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为思政课堂的高效开展注入新的知识,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感受本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具体教学中,思政教学内容和本土的文化资源互相融合中,能够准确寻找课堂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政课程知识学习中,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资源,在该种教学理念下,地区传统文化会得到有效发展,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确保学生在学习本土文化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自信心[6]。在这一过程中,便可以借助本土教育资源来丰富思政内容,包括本土语言、舞蹈歌谣、典故、风俗习惯等,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的同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增加思政教育的深度,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社工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以“红色”教育为例,在深入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包括革命事迹、革命背景、英雄人物事迹、红色精神等,参观当地的红色革命馆,并开展沿街调查工作,对老一辈的红色革命经历进行采访和调研,从而能够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衔接,各调研小组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于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感悟民族团结的进步精神。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以本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传承本土红色文化 赓续党的红色血脉”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学生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本土文化,包括话剧表演、演唱表演、舞蹈表演、脱口秀表演等,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领略本民族文化风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加强线上线下教育实践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做好线上线下教育实践工作,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来源、获取途径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更多的是以网上查阅、在线浏览、短视频等形式获取知识,而这一文化传输渠道,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够获取海量知识,但同时也为外来文化的传输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学生在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极易受到影响,而这种无形的文化传输,更是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政治素养的形成造成一定冲击。对此,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同时,面对于高校教育这一现状,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便显得极为重要,需要灵活借助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优势,以线上+线下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和文化认同教育当中,通过渗透新媒体教学,利用线上线下课程融合教育的情况下,能够为文化认同的扩大提供传播途径,使得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的形成受到局限,为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形成提供高效思政课堂[7]。像“两微一端”思政教育平台的推出,以微博和微信及新闻客户端的应用,拓宽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在思政教育实施的进程中借助“两微一端”更能将教学内容细化,让学生快速了解到国内外政治事件。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线参与平台互动交流,针对国内外政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出,并就外交部门的外交对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学生拥有言论自由权,不断增强学生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关注度。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结合线上教育资源,像思政课程的开展围绕某一政治事件进行讨论,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同时,适时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素养进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思考和讨论问题,对于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要从红色文化和文化认同两个角度着手,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进行不断优化设计,通过在新时期加强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加强全社会对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扩大育人主体,从而能够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政治素养的形成共创良好教育空间,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高菡.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以北京B大学为例[J].新丝路:上旬, 2023(1):0175-0177.

[2] 王安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新丝路:中旬, 2023(3):0143-0145.

[3] 章运,罗乔丹.新时代背景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广西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新丝路:下旬, 2023(2):0126-0128.

[4] 靳闯.新时代广西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3(4):4.

[5] 罗军飞,陆楚瑜,冯萱,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2(12):4.

[6] 拉毛卓么.新时代青海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 2022(2):57-59.

[7] 陈光军.甘孜州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网络阵地建设研究[J].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2, 7(2):31-3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