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默东妤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

摘要

随着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入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体教融合不仅仅是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探讨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体教融合;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正文


2020427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国民教育发展理念、目标需求导向、制度体系设计等多个层面对如何加快深化体教融合提出具体实施要求[1]。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体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它强调将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探索创新方法,是实施体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一、分析体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体教融合是指将体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共同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这一理念的提出,强调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既关注学生生理素质的提高,也关注心理素质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建立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体教融合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公平,让体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体教融合还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这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体教融合下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单一,缺乏全面发展

目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引导。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上虽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但缺乏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无法真正体会到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学校在制定体育课程时,往往将焦点集中在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以及对运动知识的掌握方面。结果导致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在拥抱体育与健康的同时,忽略了体育课程作为一种人格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这样的单一目标势必影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发展。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略在团队运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与协调。如果没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重要的社会技能和情感认知将难以通过课程传递。因此,教育者应当重新审视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重视学生身体技能的形成,还要明确情感、社会性、伦理道德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体教融合理念的落地。

(二)教学方式传统,创新不足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在方法上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影响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传授-练习-评估”的模式展开,课堂上较少出现基于学生兴趣的选择性活动和自主探究的环节。这不仅减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无从参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的普及性和单一性,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疲惫感,限制了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发挥。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生开始把体育课视为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非一种主动探索的机会。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协作学习及项目学习等。通过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与建立。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激励不足

当前许多中学体育评价机制依然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还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因过于关注分数而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影响其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此类评价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在锻炼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分数或级别,而忽视体育锻炼的本质和真正意义。

单一的评价方式还可能使某些有潜力和天赋的学生因为没有及时的鼓励而选择放弃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剧各类运动能力的差距。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体育的评价机制应当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体育参与度、改善程度、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成长,如自我评估、同伴评估、教师评价等,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以此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持续提高[3]

(四)资源配置不均,支持力度不足

在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许多学校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较为完备,而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和教学资源则显得相对匮乏。这种资源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度和锻炼质量方面的明显悬殊。在许多情况下,课外体育活动往往依赖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缺乏资源的学校将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锻炼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也使得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和方法,不能有效推动体教融合[4]

三、体教融合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全面发展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应明确新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关注运动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5]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体育课程需要设计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教师应引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锻炼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队合作游戏”、“信任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其团队意识与应变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促进他们在情感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成长。实践证明,通过游戏与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种体育项目的精神,例如互助、竞争、包容和友谊等。这种经验对于他们日后的生活及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此类活动的实施还需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适应不同性格、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具体的目标,比如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某项体育任务,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又加强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集体的荣誉感和个体的责任感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入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讨论和反馈,鼓励他们分享对于团队合作的看法和个人体会,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体育项目[6]。比如,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如户外拓展、运动会、校园健身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中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这一需求,开展适合他们的个性化体育教学。除此,还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传统与现代运动,引入流行的健身形式,例如瑜伽、街舞等,以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和参与热情。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锻炼。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理解体育的乐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活动效果,也有助于营造友好的竞争氛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反思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团队协作[7]。例如,在小组比赛中,教师可以即时给予反馈,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心智和身体上不断成长,更能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体育活动的真正内涵。

(三)健全评价机制,多元化激励

想要推动体教融合,学校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外,还要重视其参赛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活动中的参与过程[8]。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反馈自己的训练和表现,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反思机制。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信心。

同时,激励机制也应与时俱进,可以通过设立“体育之星”、“最佳团队”等荣誉称号,以及丰富的奖品和表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节、运动会和竞技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乐趣,并获得各种荣誉。这种具象化的表彰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还能激发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体育教学效果[9]。例如,利用移动设备和应用程序,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相关的运动视频和训练计划,方便他们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与锻炼。同时,也可以用视频分析工具帮助学生提高技术动作的准确性,通过录制他们训练及比赛的情况,帮助他们进行回放与分析,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自己的优缺点。

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社区。在这里,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锻炼历程、寻求建议,甚至组建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联系,提高班级凝聚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在线调查和反馈收集工具,轻松评估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应,为后续教学的改进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为实现体教融合的目标,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设立常规的教师培训项目,重点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及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以帮助教师掌握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研讨会与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与策略,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案例[10]

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开展关于体育教育的研究项目,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利用教研活动、听课、观摩、互评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教融合下,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健全评价机制、借助科技手段以及加强师资培训等创新路径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满足其多样化需求,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体教融合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晨.以体育人 以体促德——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体育视野, 2024(11).

[2]赵晓松.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以体促德"的实践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4(13):83-84.

[3]陈志权.浅谈如何在中学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7, 000(024):16.

[4]李敏.德育与体育融合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0):1.

[5]黄建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体育融合德育教学策略[J].高考, 2023(23):18-20.

[6]梁帆.以体育人:探索体育教育中的德育融合[J].师道, 2024:75-76.

[7]齐冠军."立德树人"视阈下中学体育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影响及践行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3(3):4.

[8]林德俤.立德树人 春风化雨——将德育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 2024(20):73-75.

[9]刘振远.立德树人,以德育人——德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当代体育, 2023(4):0084-0086.

[10]庄汉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德育学科渗透[J].格言, 2022(12):76-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