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策略与实施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名著阅读 项目化学习 设计策略
正文
“项目导向学习法”最早可追溯至自然科学与医学教育的沃土,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验证,其成效显著。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还促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更为深刻与全面的知识理解力。尤为重要的是,项目导向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灵活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这是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而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名著阅读设计一个源于真实现实意义的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场域,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对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
下面就结合项目化理论的学习与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谈名著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策略与实施路径。项目化学习设计需要关注六个维度:核心知识、驱动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这六个维度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具有兼容性,“一本书就是一个项目,读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项目化学习过程”,基于此,项目化学习一般过程实行三步走:确定文本核心价值、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评价项目化学习结果。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的过程。
一、根据名著类型、聚焦核心知识
名著,作为文学瑰宝,其特性鲜明:整体性构筑了作品的宏大框架,丰富性则体现在细节与层次的多样性上,而隐蔽性则往往藏匿于字里行间,等待读者的深入挖掘。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选篇,若从结构形态上加以区分,可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别:长篇小说类与文集类。
长篇小说往往篇幅长、容量大,内容情节之间有连贯性。这一类作品的核心价值除梳理情节、把握人物、了解环境、关注主题外,还应该看作品的个性化特色。例如古典小说类《西游记》《红楼梦》为代表中的传统文化特色;《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代表的人物榜样特色;《海底两万里》中的科幻特色;《骆驼祥子》中的语言特色。
文集类各篇之间有一定的显性或隐性联系,体裁风格多样,如《朝花夕拾》核心价值中的人物塑造和作者心智成长的历程;《艾青诗选》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及抒发 的情感;由科普类短文构成的著作,如《昆虫记》中的拟人手法和科学精神;书信体的《傅雷家书》中的哲理性的语言和流淌的父爱------
在界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过程并非孤立地审视文本本身,而是要将文本所承载的核心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情)紧密结合起来。学情作为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它反映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成长的轨迹以及精神追求的动向,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探索文本时可能遭遇的困惑与挑战。只有将文本的核心价值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融合,才能精准地把握并确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二、创设合理情境,设计驱动问题
核心教学价值的明确界定,随即引领我们探索与之契合的情境构建与驱动问题的设计。这些情境素材广泛多元,既涵盖现实世界的新闻热点、历史典故、科研发现及个人生活经历,也涵盖文学作品内部细腻描绘的场景或基于现实与想象的融合创作。精心设计的情境,如同磁石般吸引学生主动沉浸于文本世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有效提升其在多样化情境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文学作品的项目化学习为例,创新性地运用“微信号”这一现代社交元素,为小说、散文等经典作品注入新活力。《骆驼祥子》的学习中,我们假设祥子拥有微信号,围绕“昵称设定、好友添加、朋友圈构建与评价”四大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运用内容重构策略,从各个章节中提炼祥子的信息,构建人物关系网。同样,《海底两万里》的阅读则化身为海底博物馆的筹建项目,学生通过构建人物馆、撰写解说词、模拟场景体验,让阅读之旅充满趣味与探索。而在《简·爱》的舞台上,学生以戏剧表演的形式,重现那些感人至深的情节,塑造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明确的任务驱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还促进了他们与文本的深度互动。
对于文集类名著,鉴于其内容的零散性与单篇独立性,我们在设计驱动任务时更侧重于学科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合。如《艾青诗选》等诗集作品,通过举办班级朗诵会、鼓励学生定制个性化诗集等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语文学习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促进阅读与交流。而对于某些具有特定生活气息的文集则尝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阅读成为一种更加亲切而深刻的体验。
如阅读《昆虫记》后设置情境:
XX班同学,你们好!
为发掘培养优秀的科普创作者,我社现要出版《图说<昆虫记>》。在欣赏了同学们精彩的《昆虫记》暑期阅读笔记后,诚邀有志于科普创作的你们,用文字配插图的方式,进行《图说<昆虫记>》的制作吧。
驱动性问题:面对出版社的邀请,我们如何利用《昆虫记》制作一本《图说<昆虫记>》呢?
通过这一驱动性问题,把语文阅读和美术学科融合起来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度体验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因此,一个具有生活场景的驱动任务能激发阅读的趣味性,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多向度的探索空间,引发学生的高阶思考,尽可能在问题解决、系统分析等方面有所突破,以使学生能够持续阅读、深入阅读。
三、明确学习任务、落实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深度探索知识的路径,其核心在于围绕一个植根于真实世界情境的驱动性问题,精心规划项目蓝图,以达成问题解决的目标。在确立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后,首要任务是精心策划驱动性问题,随后,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链,构建层次分明的学习路径,明确各阶段的具体学习任务。实施时需即时引入情境,并紧随其后抛出核心驱动问题,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度学习之旅。
针对驱动性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设计一系列与之相契合的活动,以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执行。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表达类的辩论赛、小组讨论、角色代言等,以及创意写作类的如撰写朋友圈动态、个人简历、人物小传、学术小论文、推荐信、奖项提名词、墓志铭、反思日记、心灵独白等,或是创意排行榜的制作等,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下面举例说明实际操作流程:
核心教学价值:《水浒传》的英雄观
驱动性问题:以武松或杨志为例给英雄消消毒?
学习任务:(1)细读相关人物回目,画出有关人物的思维导图;(2)写人物小传;(3)小组合作,全面分析武松或杨志的优点和缺点;结合自己的理解辩证的看待自己心目中的英雄;(4)当今社会下,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通过学生们的交流和辩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原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并不完美,并不是江湖义气和打打杀杀。让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的英雄应该是勇于担当,有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驱动任务的目标指向学习反思,学生通过评鉴他人展开批判性思考,也能通过具体的评鉴活动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四、提供实践平台、公开展示成果
在完成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汇总、修正与升华后,学习小组精心筹备了一场面向全校的公开成果展览。这场盛会诚邀了本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群体、以及来自相关学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与家长共同参与,共同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与收获。展览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PPT汇报,深入浅出地阐述项目精髓;也有生动形象的情境表演,将课本剧活灵活现地搬上舞台,让观众身临其境;此外,实验演示、详尽的调查报告及书面说明等也各具特色,全方位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在阅读《儒林外史》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举办如下成果展。
1.个人成果
自己收集情报。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全书,选择并确定剧本的主人公,收集有关他的事迹,制作含人物典型语录、动作和你对他的认知评价的“儒林情报网”和“儒林情报图”。
2.团队成果
(1)编写剧本。学生以书中该人物的经历、言行举止为原型编写剧本情节,学习探究作者如何达到讽刺效果,并在剧本中艺术化处理加以体现。
(2)排演戏剧。学生分工确立角色,揣摩剧本,研究舞台说明,提前彩排并如期完成戏剧表演。
3.公开方式
(1)班内展示“儒林情报网”和“儒林情报图”
(2)班级戏剧演出
五、拟定评价量表,评估成果和学习过程
项目化学习的深远意义超越了单纯的语文知识传授,它的核心在于锻造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设计中巧妙融合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大策略。前者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如学习态度、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及思维模式的演变,强调教师的全程参与与即时引导,旨在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路径,强化自我反思,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自然生长。而后者则聚焦于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估,通过成果的闪耀瞬间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励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形成良性循环。为了确保评价的全面与公正,教师精心构建了量化评价体系,既包含教师的专业打分,也融入了学生间的互评机制,让评价过程更加多元与客观。以《儒林外史》舞台剧表演为例,我们实施了匿名打分制度,并设计了详尽的评分表,涵盖表演力、角色契合度、舞台创意及剧情呈现等多个维度,同时辅以深入的总结性点评,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自身表现,促进个人成长。
六、反思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迁移
在项目化学习旅程的尾声,反思与迁移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们在教师及专业人士的反馈下,深入剖析学习历程,深刻体会到这种新型学习模式的独特魅力——它强调“做中学”,不仅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与综合自主发展的广阔舞台,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升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推手。
两年来在我校项目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的带动下,我县的名著阅读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在以后的项目化阅读教学中,还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项目的评价方面,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名著阅读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2022CYB056
参考文献:
李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