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有为,道出精彩——小学劳动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实践探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康莫政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嘉和城校区

摘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而热爱劳动是小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一脉相承、相辅相成。教学实践探究可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需求出发,全方位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道德法治教育的知识架构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劳动素养和道德修养共同提升。


关键词

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 实践探究

正文


劳动教育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到:“德育是一种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劳动习惯的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关于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与其观点不谋而合,学科育人的特点体现在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实现劳动创造方面。那么,如何让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关键是把学校德育活动、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课堂,达到知行合一,本文就此做了实践探究分析。

一、追溯劳动教育根源,揭示普遍问题现象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五育有机融合”。紧接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也在2020年提出。

可见,当前学校中的“劳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结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到的素养的内涵和劳动目标,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1.劳动观念未形成

劳动观念指对劳动实践中的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不断形成认知和总体看法,及形成的基本观念和情感。教育最深层次的目标是引导孩子感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但是在很多孩子眼里,做家务、做保洁、搬运等体力劳动才算是“劳动”,而且仅仅是“劳动”,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劳动带来美好生活。另外,孩子的视野较为狭隘,没有把脑力劳动也看做是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孩子不尊重普通劳动者不理解“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

2.劳动能力不足

劳动能力指根据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顺利完成相应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也指个体在劳动实践中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综合表现。“五育”并举是重要改革,却没有专门课程来实施“劳育”,其只能融合德育活动中,渗透在在学科中。但是,智、体、美越来越强调成绩,最为常见的“劳动”被边缘化,已经变成部分学生学习进步的绊脚石。例如:如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愈少,在家指导孩子做家务的时间愈少。有的溺爱孩子的家庭任由孩子爱做不做,导致孩子懒得劳动;有的知识分子家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父母包办为主。同时,学校里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简单的值日,孩子感受不到劳动的乐趣,也就无法坚持,没有行动就不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3.劳动习惯和品质不良

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和个性特征,由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家庭教育中由于部分家长溺爱孩子,没有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安全劳动、规范劳动、有始有终等习惯学校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全面,通过让学生打扫卫生的手段来教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导致学生认为劳动不光荣,产生厌恶劳动行为。所以,许多孩子把“劳动”看作一种负担和惩罚,并非光荣的事情,导致学生未养成自觉自愿、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吃苦耐劳等品质

4.劳动精神缺失

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实践中所秉承的关于劳动的信念和人格特质。生活中劳动榜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劳动精神宣传未深入学生内心小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大到航天科技工作者、国家领导人等职业的认识较为肤浅,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劳动的伟大内涵,不能唤起内心的道德情感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

四个方面的劳动核心素养相互衔接、相得益彰,构成有机整体,为劳动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提供了强大的核心支撑。

二、紧扣道法学科核心素养,厘清劳动教育层次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必备一些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针对以上分析的劳动教育现状,我们紧扣劳动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素质,形成劳动精神。《义务教育道德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课程设计“螺旋式上升”的思想。笔者选取课程中生活性劳动的相关课题,找出与之对应的核心素养,梳理如下表:

 

 

 

 

 

 

 

 

 

 

 

 

 

 

 

 

 

 

 

 

根据简单梳理发现,劳动教育学科分布在各年级,尽管内容大同小异,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螺旋上升”指在不同学段层次不同设计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目标综合涵盖各个生活领域。所以,低年级应重在引导孩子劳动观念的形成,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理,提升孩子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乐趣;中年级要注重卫生、劳动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在培养良好个人卫生的同时,能主动分担家务,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感知劳动的荣光;高年级要以培养劳动创造能力,感受劳动精神为重点。劳动价值提升,既尊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又能把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融合在劳动中。

三、融合课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劳动智慧

课堂教学在清晰的系统指导下,围绕螺旋上升的目标,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稳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智慧,课堂教学策略如下:

1.立足核心素养,探索劳动价值

《意见》指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劳动关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探索,这需要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时事新闻共同探讨,让劳动价值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学习“我来做这些事”时,设置情境让学生模仿自己父母,承担家务活动,引导学生从熟练掌握家务的方法迁移到学会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从中领悟到分担家务也是体谅家人的一种表达方式,教学贯穿着从“知”到“情”再到“行”的转换过程。

对比来看,《承担家庭责任》在五年级上册让孩子感受帮助做家务这件事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中国《婚姻法》中有“父母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义务,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义务”的规定,强调了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学生一方面思考自己是否有独自打理自己生活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思考自己能否适应家庭的变化,从更深层次理解“自立自强,方能悦亲”所体现出担当的重要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教育的意义深远:在教育中重视劳动教育,并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劳动意识,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

2.制定生活计划,提高劳动技能

《义务劳动课程标准》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真实感受是形成理解的原动力,是行为能力转化的原动力。”因此,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制定劳动生活计划、提高劳动感受劳动乐趣。

在一年级上册《干点家务活》教学实践中,设置“摘苹果”的活动,“回忆自己平时帮父母做过哪些家务,可以摘到几个苹果?”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摘苹果的情境中时心情会非常激动,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家人放心、省心、开心呢?你会怎么做?”引导孩子分享家庭故事,播放孩子生活劳动的视频,寻找身边的劳动榜样,再次激发孩子进行课堂劳动汇报,由点到面,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最后,借助家务劳动评价表,鼓励孩子坚持学做家务活,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还有,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先由《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导入,以确定值日工作给班级带来的荣誉。其次,提问“作为值日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把它做好?”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制定劳动生活计划:制定班级卫生轮值表、班干部值日表、班级管理员职责表等,明确个人任务和集体任务,纠正“做不好值日的后果是被惩罚”的误区,理解“劳动最光荣”。让孩子在完善值日方法和技能的同时,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劳动教育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先从自我劳动服务到服务家庭,再过渡到如何为班级服务。让孩子不仅在课堂上感受劳动之美,也能在实际劳动生活中提升自我的劳动能力,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3.创设劳动情境,开展劳动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小 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新世纪初等教育的重点是“准劳动者”,这些人将来要进入社会。因此劳动教育要优化、健全工作机制,尤其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中,加强劳动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劳动观念的修正,从而实现劳动创造,提高劳动效率。

《试种一粒籽》编排在二年级下册,课文让孩子去经历、感受、发现植物生命的神奇和不可思议。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在困难与挫折中学会创造性劳动以解决问题。从而由种植活动让孩子能亲身感受到珍惜食物的情感。

在二年级的种植启蒙中,四年级的孩子在农耕园地里就能进一步发展劳动能力。在四年级下册《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中,借助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大米的成长过程”,包含大米的育种、插秧、田间管理等。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课文重点,最终共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生活感悟,进而链接巩固前课所学《餐桌上的浪费》,学习袁隆平发明水稻的劳动精神,引导孩子自觉做到“光盘行动”,大力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最后总结德育思想: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习总书记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时代新风,时刻树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识。

种植实践劳动让学生从关注自我的成长,到关注社会的劳动,再到将“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刻入内心,同时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综上所述,将小学劳动教育与道法与法治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具体落实中,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坚持以两者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着力分析、解决两者融合时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学生劳动素养和道德修养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科.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J].科技经 济市场,2020(16):154-155.

[2]曾静.基于小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探析[J].现代交际, 2020(9):165-166.

[3]孔丽榆.小学思想政治课中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J].新课标 中学,2020(13):2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