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乡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
正文
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可以根据地方特色,通过引入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设计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拓展,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多维度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还可以通过与本地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一、依据乡村自然资源与文化特色设计课程内容
在乡村小学美术一年级课程中,依据乡村自然资源与文化特色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能够更好地利用学生熟悉的本地环境,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家乡的自然之美与文化底蕴。
首先,在乡村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景观,可以让学生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共鸣。例如,乡村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田野和村庄,都是极具视觉吸引力的素材,可以用于开展色彩观察、线条描绘和构图练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四季变换中的田野风光,鼓励他们用画笔记录下稻田成熟、秋收等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将自然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能力。
其次,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是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另一重要部分。许多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和地方戏曲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例如,可以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设计包含剪纸、编织、泥塑等传统手工艺的美术课程。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多样性,还能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比如,如果当地有流传的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故事情节用绘画或简单的雕塑形式表现出来,在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传承文化。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乡村独特的节庆活动和民俗融入美术课程中。许多乡村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丰收节等,这些节日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庆祝形式,可以作为美术创作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制作节日饰品、绘制节日场景等任务,通过这些艺术表达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节日的文化含义。
二、引入本地文化元素融入教学
在乡村小学美术一年级教学中,引入本地文化元素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淄博以其陶瓷文化著称。淄博的陶瓷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其特有的琉璃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一年级美术课程中,可以围绕陶瓷文化设计一系列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淄博琉璃的色彩和纹理,并带领他们进行简单的琉璃绘制练习,让学生使用水彩颜料在纸上模仿琉璃的光泽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陶瓷制作的基本过程,并邀请学生用泥土制作简易的陶制品,体验陶艺的乐趣和创造的成就感。
淄博还以剪纸艺术闻名。剪纸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简单的剪刀和纸张表达丰富的图案和意象。在一年级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剪纸艺术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常见的图案形式,并指导他们创作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剪纸作品。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如花卉、动物、传统节庆等,帮助学生认识和表现传统剪纸艺术的象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淄博当地的节日和民俗活动,设计不同主题的剪纸练习,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了解不同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例如,春节期间的剪纸习俗,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
淄博的地方戏曲——吕剧,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吕剧作为山东地方戏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吕剧人物的服饰和妆容。教师可以展示吕剧中常见的脸谱和服装图案,让学生了解这些图案的寓意和设计特点,然后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脸谱或装饰人物角色。通过这些艺术表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体验绘画的乐趣,还能进一步了解吕剧这一艺术形式在淄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对家乡艺术的热爱。
通过将陶瓷、剪纸、吕剧、民间传说等本地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教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还能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或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投入地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在一年级学生的美术教学中,基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适合他们的情境创设策略,可以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并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将乡村的自然环境融入情境创设中,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亲切感。例如,可以以“乡村春天”为主题,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到来的景象,感受花朵盛开、树木发芽、鸟儿鸣唱等生机勃勃的场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春天的花园”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花园中散步,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鼓励他们用画笔描绘出他们看到的景象。
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创设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艺术主题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传统文化元素时,教师可以设置“我是小陶艺家”的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假想自己是一位小陶艺师傅,为村里的展览制作陶瓷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个简易的“陶艺坊”场景,提供黏土和简单的陶艺工具,让学生模拟陶艺制作的过程。这种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对陶瓷制作的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创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四、探索项目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习
项目式学习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与生活相关的主题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深化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具备乡村特色的主题项目。比如,以“家乡美景”为主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他们身边的景色,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乡村画卷”。在项目的启动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家乡的理解,提出想要表现的景物,如乡村的田野、河流或村庄,并进行简单的草图设计。在实际创作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水彩、油画棒等工具,配合自己的设计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将色彩、线条和构图结合运用,提升他们的美术表现力。同时,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景物的描绘,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家乡的热爱。
在项目式学习中,团队协作和角色分工是重要环节。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不仅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还能在团队中发挥自身的长处。例如,在设计“家乡非遗文化展示”项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淄博的剪纸艺术或琉璃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学生可以分别担任资料搜集员、作品设计师和讲解员等角色,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非遗文化展示活动。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在乡村小学美术一年级教学中,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方式,让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反馈,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发展性评价、自评和互评、家长和社区的参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发展性评价是多元评价体系的核心。相较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如他们的想法、创意表达、技能提升等方面,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教师可以建立学生个人美术档案,定期记录他们的作品、创作过程和反思等,以便追踪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进步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拍照或扫描学生的作品,将其汇总到个人档案中,并结合课堂笔记,标注学生在颜色选择、构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自评和互评也是多元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评让学生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认清自己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自评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进行总结,例如描述自己在作品中的设计意图、颜色选择及遇到的困难等。通过自评,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同时,互评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和表现。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展示会,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
家长和社区的参与评价能够增加多元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在乡村小学中,家长和社区成员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有独特的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家校互动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比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活动,让家长对孩子的作品进行反馈,并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感受和建议。
结语
在乡村小学美术教育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家乡文化深度接触的平台。通过挖掘本地资源、融合文化特色,以及构建适应乡村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美术课程成为学生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一扇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培养了艺术审美、动手能力和文化认同感,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丹.以大概念统领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与思考——以校本课程《年艺传承》单元为例[J].少儿美术,2024(05):13-15.
[2]魏乐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3(16):246-248.
[3]纪小米.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美术非遗校本课程教学思考[J].家长,2023(15):134-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