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有趣有效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杨瑞菊

乡宁县迎旭小学421000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使命。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既有趣又有效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参与感,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趣;有效;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法律意识的新一代公民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阶段是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这一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既有趣又有效,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许多教师仍主要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上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递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缺乏足够的互动和讨论空间。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的内容多涉及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内容,单纯依靠讲授难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因此学生往往感到枯燥,学习热情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尽管涵盖了丰富的道德和法律知识,但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缺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与实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与个人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无法真正理解课程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法律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因此这些内容往往流于表面,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教材内容与学生在校园和家庭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关联性不足,限制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三)评价方式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模式普遍集中在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品德行为的实际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尤其是道德行为的评价在当前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通过纸笔测试等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道德水准。例如,学生在课上能够回答有关礼貌、责任感的问题,但在生活中却未能自觉实践。因此,单一的评价方式未能为教师提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完整反馈,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让教学“有趣”的策略

(一)案例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具体化,通过生动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以“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切入点。例如,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如校园暴力、网络安全、公共场所的安全防护等。通过展示这些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如何在保护个人权益方面发挥作用。

1.校园暴力防护案例

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中较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未成年人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具体的校园暴力事件,讲述一名学生因被欺凌而求助于学校和家长的过程。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校园暴力的预防、当自己或他人遇到校园暴力时应如何处理。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如何保护他们的安全,并强调当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

2.网络安全案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网络,甚至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教师可以举一个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受到不良信息、网络欺诈等影响的案例,通过讨论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和防范欺诈方面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小学生在网络上遇到陌生人,分享了个人信息后受到不良影响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可以学习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在网络环境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

3.公共场所的安全防护案例

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也是法律保护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未成年人在商场、游乐园等场所发生的安全事件,讨论公共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商场中儿童走失的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场所的自我保护意识,讨论如果走失该如何冷静处理,并进一步解释相关法律法规是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这样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在公共场所中遇到危险时可以获得的法律保护。

(二)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的引入,教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理解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1.在教学中,视频资源能够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感受到那些深刻的历史瞬间和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如播放《开国大典》《长征》片段,能使学生亲历般地体验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时刻,领会革命先烈的勇敢与坚定。这些生动的视频影像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发展历程的理解。通过观看历史片段,学生可以在视觉上被震撼,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和重要性。

2.动画作为多媒体资源中的一种轻松生动的表现形式,通过故事化的情节和角色,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讲解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通过角色对话和情境重现,使学生能直观了解这些重大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与文字或口头讲解相比,动画以轻松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图片展示则增强了课堂的视觉冲击力,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例如,通过展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照片,以及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图片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这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三)游戏化教学

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以“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知识竞赛以及课堂小游戏等形式,打造一个充满趣味性和适度竞争感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1.角色扮演活动是游戏化教学的核心之一。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例如“在图书馆”、“排队上车”等场景,并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在公共场所中应有的行为方式,学习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的体验式学习不仅让学生更加投入课堂,还能在模拟的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帮助他们理解为何要遵守公共秩序。在图书馆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借书者和图书管理员,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安静阅读、不打扰他人等行为准则,这种方式将枯燥的规范转化为生动的互动体验,让学生印象深刻。

2.知识竞赛的形式则是通过竞争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准备关于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题目,并将班级分为多个小组,通过抢答、轮答等形式展开知识竞赛。每个正确回答可以获得积分,积分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这样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赢得竞赛会更加积极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课堂小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找出错误行为”游戏。例如,通过投影展示公共场所的场景图片,其中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在候车厅随意丢垃圾、大声喧哗等。教师可以请学生指出这些错误行为,并说明正确的做法。这种游戏不仅可以测试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还能帮助他们在识别错误的过程中强化对公共场所礼仪的理解。通过这种直观、互动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还能在游戏中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确保教学“有效”的策略

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合理的策略,使得课堂目标明确、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辅以多元评价方式,以促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是确保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的基础。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准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更具方向性。教学目标不仅要覆盖课程大纲中的基础内容,还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在课堂上设置适宜的引导和互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进一步划分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确保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例如,在讲解“文明礼貌”时,教师可以将“礼貌用语的使用”设为重点,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的表达方式。对于难点内容,如“换位思考”,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对话和角色扮演,通过形象化、情境化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理解。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能够清晰把握课堂的内容和节奏,还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的散漫,使每个环节有的放矢。

其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知识。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在参与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能够大大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最后,联系实际生活是确保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能够内化的重要策略。道德与法治教学应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使他们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校、家里或社区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为了使道德实践更具实效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帮助同学、参加义卖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还能帮助他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这种方式既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教学效果更具长远意义。

此外,多元化评价方式是全面关注学生学习和行为表现的有效手段。不同于单一的考试评价,多元化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有助于反映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的方式,通过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等进行过程性评价,而不仅关注考试结果。例如,可以建立“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课堂表现、合作情况等,使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长记录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自我反思平台,还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如奖励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全面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还让学生在过程中不断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结论: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趣有效,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通过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践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时俱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公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允鹏,杨见.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4,(Z2):92-94.

[2]唐芳丽.如何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J].湖南教育(B版),2024,(06):69.

[3]王晓琳.创设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优化策略探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山东省威海市望岛小学;2023:3.

[4]高增寿.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有趣、有效[J].天津教育,2022,(05):31-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