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付丽

德州市齐河县第三实验小学251100

摘要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育中采用主题性阅读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以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和表达,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拓展知识,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本文主要从不同方面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

正文


引言:主题性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参与。通过与主题相关的文本阅读和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建立起知识的关联性,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认同感。同时,主题性阅读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主题性阅读教学模式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在特定主题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沟通交流能力。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语文学科中,阅读作为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长期不加以改进,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会制约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1.教材选择不合理

一些教材中选取的文本内容往往偏重经典文学或主题严肃的作品,对于小学生而言,缺少实际生活和情感共鸣的联系,导致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距离感。更为常见的是,部分教材选材狭窄,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相契合的素材,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征。这种教材选择的局限性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变得枯燥乏味,影响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讲解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课文内容、强调知识点的方式来教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快速地传授知识,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变得枯燥,学生仅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力和探究意识的形成。

3.缺乏个性化教学: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的关注,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教学节奏之中,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储备、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上的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单一化教学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而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则难以跟上教学步伐,导致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4.缺乏实际运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文本内容的分析,却缺乏对学生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导致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难以将阅读所获得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5.缺乏阅读策略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有效阅读策略的引导,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和复述,而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缺少批判性阅读的训练,导致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时,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无法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剖析,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考试导向过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考试导向的现象,教师和学生往往更加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素养教育。教学内容也是围绕考试进行设计,过度强化应试技巧和考试训练,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关注的是得分技巧而非阅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过度强调应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机械化,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感到压力,还难以培养出对阅读的兴趣和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追求。

7.家校配合不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相对薄弱,家长对学生阅读的参与度不足。部分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缺乏良好的家校合作和家庭环境中的阅读支持,使学生难以在课外继续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也缺乏对阅读的兴趣培养,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新导入,主动参与

主题性阅读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主题为核心,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来促进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创新导入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创新导入主动参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和任务,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和体验。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其次,创新导入主动参与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和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自主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此外,创新导入主动参与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启发和补充,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最后,创新导入主动参与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引入真实场景、情境模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增强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连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认同感。

2、多问少讲,加强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同以下几种方法开展主题性阅读教学:提出开放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主题。这些问题可以涉及不同的观点、解释和解答方式,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讨论和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分享对主题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建,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应用。设计实践活动:在主题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例如,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入感受和理解主题。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材料: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和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实地调研报告等。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主题的内容和表达。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可以通过小组展示、个人演讲、写作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多问少讲和加强实践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应该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高主题性阅读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拓展阅读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文章的理解,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阅读推广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比赛、书评写作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小说、诗歌、报纸、杂志、科普书籍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激发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提出深入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促使他们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与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通过让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深层含义。提供背景知识与扩展阅读: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扩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阅读活动与任务:设计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和任务,如角色扮演、写作练习、讨论小组等,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应用阅读材料。推荐优秀阅读资源:教师可以推荐优秀的阅读资源,如经典文学作品、优秀的儿童文学、名人传记等。

通过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提供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通过上述方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阅读态度和习惯,并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4、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阅读的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阅读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与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相关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组织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角色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可以进行小剧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中的情境,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制作手工艺品:根据阅读内容,组织学生制作与故事情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立体场景、人物卡片、故事道具等。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进行绘画和插图: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绘画和插图,表达他们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让他们更加投入到阅读中。安排阅读分享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并组织阅读分享会。每个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喜欢的片段或角色,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进行趣味阅读挑战:设计有趣的阅读挑战,如速读比赛、谜题解读、角色智力问答等。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入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多媒体材料,将阅读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室外阅读活动:利用校园环境或社区资源,组织室外阅读活动。例如,在校园中设立阅读角落、小图书馆或阅读广场,让学生在户外环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与大自然和社会相连接。这些方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结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主题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以主题为中心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主题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主题阅读,不仅能够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视野,还能够深入思考和探索主题相关的内容,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此外,主题阅读教学还促进了跨学科的融合和知识的联结。学生在主题阅读过程中,可以涉猎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将语文与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主题阅读教学,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们能够学会提出问题、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主题阅读教学也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主题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通过以主题为纽带,将学习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引领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探索无尽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曾桂斌.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语文主题任务群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6):64-66.

[2]邓亮.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09):105-106+109.

[3]史淑瑞.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的策略[J].新智慧,2019(19):124.

[4]褚晓泓.新课改下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吉林教育,2013(16):18-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