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以景促写——景物描写对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曾丹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第一中学 邮编:674400

摘要

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景物描写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不仅勾勒出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读者与作者情感的桥梁。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景物描写不仅是写作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表达与思维拓展的重要途径。借景抒情,以景促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在字里行间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本文旨在探究景物描写在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景物描写在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文字中描绘斑斓世界,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绘就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景。


关键词

景物描写;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正文


引言:景物描写在七年级学生写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生动展现自然之美,更是学生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借景抒情,学生能以景为媒,将内心情感融入文字,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一、景物描写在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观察兴趣,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景物描写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捕捉到自然界或人造景观中的细微之处。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是观察习惯与兴趣的培养。通过景物描写,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一片落叶的纹理到一抹夕阳的余晖,都能成为他们笔下的生动素材。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库,更让他们学会了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心。

(二)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感

景物描写是学生锤炼语言、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尝试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学生需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及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情感,来准确传达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乃至气息。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去创造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层次分明,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促进情感与想象的融合,激发创作灵感

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情感与想象的寄托。七年级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感与景物的交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让文字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桥梁。通过景物描写,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更加含蓄而深刻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文章更具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四)提升整体构思能力,促进写作结构的完善

一篇优秀的景物描写文章,往往需要精心的构思和合理的结构安排。七年级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需要思考如何开头引人入胜,如何展开描写层次分明,如何结尾余音绕梁。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写作技巧的考验,更是对整体构思能力的锻炼。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根据主题和表达需要,灵活运用景物描写的各种手法,构建出既符合逻辑又富有美感的文章结构。

二、借助景物描写提升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物描写技巧掌握不扎实,缺乏系统性指导

七年级学生在接触景物描写时,缺乏系统的技巧训练对如何观察景物、如何选择描写角度、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感到迷茫。教师若未能提供足够的指导和练习,学生便难以掌握景物描写的精髓。另外,学生在描写自然风景时,只会简单罗列景物,而不懂得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也使得景物描写在学生作文中显得生硬、乏味,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情感与景物脱节,缺乏深度融合

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再现,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与抒发。然而,七年级学生在写作时大多容易陷入“为写景而写景”的误区,忽视了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是机械描述景物的外形、颜色等表面特征,而未能深入挖掘景物背后的情感意义,导致景物描写显得空洞无物,无法触动读者的心灵。

(三)观察能力不足,缺乏生活体验

景物描写的生动与真实,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往往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体验无法准确捕捉景物的细节特征,也无法深刻理解景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学生在景物描写时难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严重影响了写作的整体效果。

(四)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反馈

在借助景物描写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教师过于注重作文的结构、语言等表面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景物描写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同时,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也使得学生难以了解自己的写作短板和进步空间,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三、景物描写对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情境构建与感官体验构建沉浸式写作环境

在景物描写的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与景物的情感联系,使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情境模拟活动,该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刺激,而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创造一个立体、生动的感知空间。例如设置一个“四季变换”的主题,通过播放四季不同的自然声音(如春雨的细腻、夏日的蝉鸣、秋风的萧瑟、冬雪的寂静),配合相应的气味(如花香、草味、果香、木柴燃烧的气息),以及触感体验(如温暖、凉爽、湿润、干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四季的更迭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五感”描写法,分别从不同感官角度描绘同一景物,鼓励他们探索如何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文字,使景物描写更加立体、饱满。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更重要的是还能教会他们如何“感受”,从而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链接与故事叙述深化景物描写的内涵

景物描写不应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客观呈现,更应成为作者情感的寄托与表达。为深化景物描写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个人经历中与特定景物相关的情感记忆,将这些情感与景物紧密结合,形成“景物+故事”的写作模式。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景物之间的故事,如童年的小溪、家乡的山峦等,引导他们回忆当时的情感状态、人物互动和事件发展。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情感元素融入景物描写中,使景物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而是承载着个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例如,对于“思念”,学生可能会选择月光下的湖面,通过描述湖面的平静与月光的清冷,映射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怀念。同时,教师应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教会学生通过细节展现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景物描写的深度,还能学会如何运用故事叙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三)‌跨媒介融合与创意表达拓宽景物描写的边界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景物描写的形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描述,而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媒介的创意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景物描写与音乐、绘画、摄影、动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景物艺术作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项目,如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景物主题创作一幅画,再根据其画作撰写描写文字或与音乐课联动,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想象并描绘出相应的自然景观,再将其转化为文字描述。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是利用不同媒介的特点,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景物描写方式,从而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和视野,在跨媒介的融合中,发现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四)‌实地考察与社区参与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景物,教师应积极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去亲身体验和感受景物的真实面貌。参观本地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或参与社区的文化节庆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景物的细节,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然后,鼓励学生以“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身份,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个人体验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景物描写。在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表达,教会他们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日常中提炼出写作的灵感增强学生对景物的感知和理解,在写作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和个人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而言之,景物描写在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现力,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层次感,更促进了情感与想象的融合,激发了创作灵感。同时,也提升了整体构思能力,促进了写作结构的完善。因此,在七年级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景物描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细腻描绘、深情表达,让景物描写成为他们写作旅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吴蓓.“学习描写景物”写作指导[J].作文成功之路,2024,(14):32-33.

[2]张秋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以“学习描写景物”为例[J].中学语文,2024,(08):77-79.

[3]冯晓波.指向结构化思维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以八年级上册“学习景物描写”为例[J].中学语文,2024,(04):58-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