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罗宇

南宁交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控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建设质量。本文在梳理工程造价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WBS-RBS法和专家咨询法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剖析了决策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研究表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从组织管理、技术经济、合同控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丰富了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对于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

正文


引言:伴随现代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工程造价风险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频繁的设计变更、工期延误、索赔纠纷等问题,严重侵蚀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在此背景下,加强工程造价风险管控,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建筑工程造价及其特点

1.1工程造价的概念

所谓工程造价,是指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费用,既包括工程的直接费用,也包括间接费用、税金、利润等,是考察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1]。从不同视角来看,工程造价具有多重内涵:对于建设单位而言,是指完成整个工程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指完成承包工程量需要的成本费用;对于工程承发包双方而言,则主要体现为合同价款。可见,工程造价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涉及到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多个参建方,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实现科学管控。

1.2建筑工程造价的阶段性、动态性、复杂性特点

建筑工程造价区别于一般商品价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投资决策到建设实施,再到竣工结算,工程造价呈现出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结算价的阶段性演变。这种阶段性特点,既反映了工程造价形成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风险因素的动态演化过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环节多、参建方众多,容易受到设计变更、物价波动、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使得工程造价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极强的动态性。以某大型建筑工程为例,因建设过程中钢材、水泥价格上涨20%,施工图设计较施工图预算增加近1000万元,后期又因业主变更工程增加了近500万元,最终造成该工程结算价较中标合同价上浮30%。可见,准确把控工程造价风险的动态演变规律,是做好造价控制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建筑工程技术含量高、专业口径多,各专业间交叉影响、彼此制约,使得工程造价核算的参数和过程日趋繁杂。以钢结构工程为例,其造价不仅取决于钢材价格,还与焊接工艺、防腐处理、运输方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再如,机电安装工程造价不仅要考虑设备材料费,还要测算安装施工费、调试费等。因此,工程造价核算需要财务、工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

2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风险

2.1风险识别方法

工程造价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后续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基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WBS-RBS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风险识别。WBS即工作分解结构,通过将复杂工程项目逐级分解为可管理的子项目,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树,有利于识别各层级、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RBS即风险分解结构,按照风险的性质、类别等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风险事件集合,为后续的定性分析、定量评估奠定了基础。然而,仅仅依靠WBS-RBS法,往往难以穷尽所有风险因子。因此,有必要辅之以专家咨询法,广泛吸收工程咨询、造价管理、施工技术等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充分挖掘各类隐性风险,使风险识别更加全面、客观、准确。某建筑工程项目运用上述方法识别出工期风险、设计风险、成本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合同风险、环境风险等七大类近百项风险因子,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了风险应对预案。

2.2各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分析

2.2.1决策立项阶段风险

决策立项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主要源于项目定位不准、决策依据不足、前期考察不全面等因素。项目建设规模、标准、功能等定位不合理,容易导致投资失控[3]。如某产业园区项目前期定位为高端写字楼,追求豪华舒适,结果导致工程造价严重超概。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等决策依据不充分,容易造成项目后期频繁变更、返工。如某地铁项目因地质勘察资料不全,施工中多次变更基坑支护方案,致使工期延误近半年。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和货源分析,也可能低估建材、人工等要素价格的波动风险。

2.2.2设计阶段风险

工程设计是造价形成的龙头,直接影响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据统计,设计阶段的决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高达75%以上。然而,当前建筑设计普遍存在重形式、轻技术,重创意、轻经济的倾向,设计方案不仅需求脱节,还存在盲目追求个性化、高大上等问题。以某博物馆项目为例,设计单位为彰显建筑个性,大量采用异性柱、异形墙等构件,结果导致施工难度大、工程变更频繁,较初步设计概算超出30%以上。同时,设计深度不够、图纸错漏碰缺等现象屡见不鲜,埋下了工程变更的隐患。如某大型公建项目因暖通、电气专业图纸设计脱节,在机房、竖井留置上多次反复,最终增加工程造价800余万元。

2.2.3招投标阶段风险

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平衡报价、串通投标、违规分包等问题。当前,一些企业为争夺项目,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中标,导致工程变更、索赔的风险加大。也有企业为获取暴利,与招标人串通,操纵招标流程和结果[4]。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工程招投标领域,回扣、围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已经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加剧了工程成本失控的风险。与此同时,层层分包、肢解发包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工程管理、合同履约风险加大。如2022年发生的广西玉林虎门大桥侧翻事故,暴露出工程发包环节存在严重问题,分包商为节省成本,私自压缩桥墩施工工序,最终酿成重大质量事故,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2.2.4施工阶段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最容易滋生工程造价风险,主要表现在设计变更、签证索赔、材料价格波动、施工组织管理不善等方面。设计优化不到位、深化不细致等因素,易诱发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导致工程造价失控。据统计,工程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洽商的费用平均占工程结算价款的15%左右。原材料、人工、机械等要素价格波动剧烈,使施工成本难以准确预估,加大了成本管控难度。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为例,钢筋、商品混凝土的价格若上涨10%,将导致该分部工程造价上涨5%左右。施工组织管理不到位,材料堆放、现场布置不合理,机械设备配置、人员调度不科学,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影响了工程进度。部分施工企业为谋求高额利润,在隐蔽工程、关键工序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最终可能因质量事故或返修导致成本暴涨。

2.2.5竣工验收阶段风险

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权益和工程质量。当前,一些参建方为牟取私利,在工程计量、套用定额等方面弄虚作假、重复计算,虚报冒算现象屡禁不止。也有施工企业与监理单位沆瀣一气,弄虚作假,共同侵吞工程款。工程竣工图的错、漏、碰、缺,以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造假等,都可能导致工程计量失实,酿成工程款纠纷,侵害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以数字化监管为核心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通过智能化手段强化工程计量,取得了良好成效。如深圳某大型公建项目运用智慧工地系统,自动采集隐蔽工程验收数据,在确保质量的同时杜绝了工程计量的猫腻行为,节约工程款近千万元。

3建筑工程造价风险控制措施

3.1决策立项阶段造价风险控制

建筑工程决策立项阶段要高度重视投资风险防控,切实做到论证充分、估算准确、把关严格。要加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从区位条件、市场前景、施工难度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5]。可借鉴运用真实期权、净现值等方法,动态评估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要规范工程估算编制,做好设计标准、工程量、价格水平等重要参数的测算,提高工程造价估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可参照类似项目的造价指标,广泛收集材料价格信息等,为估算编制提供数据支撑。要加大估算审查力度,组织专家对估算文件的编制依据、测算过程、计算结果等进行全面审查,严把投资关口,将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某大型工程在立项阶段,邀请行业专家对工程估算进行审查,发现钢材等大宗材料价格测算偏低,及时予以修正,最终使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复的概算内。

3.2设计阶段造价风险控制

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风险管控应本着以人为本、技术经济最优的原则,遵循限额设计、优化设计、变更管理、设计质量控制等路径。要严格执行限额设计制度,在满足建设需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投资控制在概算范围内,将设计方案与造价目标紧密结合、协调统一。要发挥价值工程手段优化设计方案,在保障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的同时,实现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某超高层建筑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在确保建筑高度和使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优化为巨型框架混合结构体系,节约工程造价近2亿元。要加强设计过程管控,完善限额、审查、联审等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设计缺陷,最大限度减少设计变更。可借助BIM等数字化工具,加强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提高设计深度和施工的匹配度。要强化设计文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确保施工图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相衔接,各专业间的平面、立面、剖面相吻合,减少设计错、漏、碰、缺等现象。

3.3招投标阶段造价风险控制

招投标阶段是遏制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要完善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明确发承包单位在招标文件编制、开标评标、合同签订等环节的责任义务,为规范招投标行为提供制度保障。要创新招标方式和评标办法,在招标文件中嵌入诚信条款,将信用状况与违约成本挂钩,提高失信企业的市场退出成本。要加强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建设,实现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报价、评标定标等环节的线上化、可视化,强化全流程动态监管,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要规范工程发包行为和分包管理,严禁任意肢解发包、违法分包、转包,加大对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建筑市场环境。

3.4施工阶段造价风险控制

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风险的多发期和频发期,需要从组织管理、技术创新、合同控制等方面强化风险防控。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配置计划等,确保施工组织严密、科学、高效。要加强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强化施工过程控制,从源头消除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违法违规行为。可运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现场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要创新工程变更和签证管理机制,将设计变更纳入总承包范畴,减少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规范工程签证程序,严格工程签证审批,控制现场签证规模。要加强合同管理,明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协调处理各方纠纷,维护合同权益。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采集、分析和发布原材料、设备的价格信息,引导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3.5竣工验收阶段造价风险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风险防控,重点是规范竣工结算程序,加强结算审核,完善工程量确认机制。要做好竣工图编制,确保竣工图与实际施工相一致,消除竣工图的错漏、纰缪。要完善隐蔽工程验收制度,运用视频录像、图像采集等技术手段,真实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过程,杜绝弄虚作假行为。要加强竣工结算审核,组织审计、财务、工程等部门和专业力量,全面核实工程计量、套用定额、取费标准等,严把结算审核关口,维护建设单位合法权益。可聘请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参与审核,强化造价控制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要创新工程计量方式,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自动采集实体工程量,提高工程计量的精准性、客观性。某地铁项目运用BIM与激光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程计量,工作效率提高3倍,工程计量的人工失误率降低90%以上。

结语:面对日益增长的建设规模和日趋复杂的建设环境,建筑工程造价风险呈现出多发性、广泛性、关联性的特点,给工程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工程造价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和建筑产品的使用品质,事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长远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风险防控体系。要从制度建设、过程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系统施策,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注重数字赋能,提升风险管控的针对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邓浩.建筑工程造价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11):89-91.

[2]孙航,王雷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材料价格风险控制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2024,6(17):171-174.

[3]谢康.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4(5):0077-0080.

[4]邓剑.建筑工程造价核算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6):0109-0112.

[5]孔文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对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4(8):0001-00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