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樊王妮* 滕尚霖* 赵磊*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随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农村老年群体的主体意识成为影响农村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农村家庭和谐,农村地区有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收集G省L市农村老人主体意识的数据。通过分析得出当前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较弱,主要表现为缺乏理性、全面的自我认知,否定自我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价值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影响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主要因素,并运用优势视角,提出提升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可行对策,以此强调农村老年群体在乡村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潜能。文章旨在通过提升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和能力,继而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响应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

主体意识;优势视角;农村老年群体

正文

*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六盘山区脱贫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表征、经验与长效机制研究”(20XSH018)阶段性成果。

* 通讯作者简介:樊王妮(1988- ),女,中共党员,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等。所属学科团队:乡村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比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比15.4%,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同年年末,我国农村人口47700万人,占比33.8%20世纪90年代至今,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老年群体成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农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自填式问卷、访谈提纲等收集数据和资料,在西部G省L市农村地区,针对60-85岁的老年群体,发放调查问卷105份,深度访谈10位老年农民。在基础上,思考农村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生活现状和社会参与等,从优势视角促进老年人对其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响应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乡村家庭与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赵泉民(2003)是我国最早明确使用并界定“农民主体性”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农民主体性”是农民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之一,指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个人对客观世界与现实活动的认识,简而言之是作为主体的个人,能否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中老年群体主体意识主要指G省L市周边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作为当地社会参与的主体所产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家庭选择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社区事务参与过程中主体认识

(二)文献回顾

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相互依存影响主体性为个体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基础,而主体意识则是个体对这种能力的认识和理解。西方关于农民主体性的研究多以社区治理为主,侧重于对社区成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引导。如凯苏·库姆普莱宁Kumpulainen,K2016认为理想的农村社区的代表产生了一种自治和积极的社区主体的模式,它对地方发展承担道德责任,并通过利用社区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来面对挑战国内关于农民主体性的研究除了界定概念,还包括三个方面:第农民主体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张慧鹏2022认为:农民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并应该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郭倩倩,王金水2021认为农民主体性的不断提升体现为通过农民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对于美好生活、美丽乡村的探索和追求过程,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统一起来,充分融入乡村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第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王进文2021从三种“问题化”路径——知识无效问题、行动无力问题、理性(无德)问题来描述农民群体。即对农民群体而言,在知识方面通常被视为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群体,他们生产出的知识被视为“非科学”“非理性”而被排除出讨论甚至决策过程;在行动方面他们被认为不能代表自己而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从而导致他们成为权利单向作用的支配客体而非主体提升农民主体意识策略学者们从制度、经济、文化、组织等层面提出了提升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陈学兵(2020)认为在经济方面,以重振乡村经济活力,从而富裕农民,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大社会、大产业的有机衔接,让农民主体性重构有物质经济基础。赵梦宸(2019)认为文化层面,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让农民充分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开发活动。刘艳飞(2021)认为组织层面,应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任务型党员”向“生活型党员”角色转变,以“多干”的踏实作风对农民实施思想启蒙

(三)文献评述

我国对农民主体性的研究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维度对农民主体性进行分析,从而关注农民在生产、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自主、能动和创造性。二是聚焦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问题,如参与意识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主体权利缺失等。三是探索农民主体性的实现路径:包括优化政策和制度设计,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组织化、改善制度环境等。现有文献缺乏对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性的关注,继而缺乏聚焦农村老年群体的主体意识提升对策因此,在我国实施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本文聚焦农村老年群体,了解西部地区农村老群体主体意识现状,并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发掘当前农村老年群体的优势,促进农村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促进农村家庭和地区和谐稳定,为乡村现代化贡献理论增量。

三、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现状

(一)受访者结构分析

本文105受访者平均年龄约为69岁,70岁以下老人占总人数的51.4%;男性52人,女性53人;少数民族6人,汉族99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6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19人,文化程度总体较低。(表1)

1 受访者结构分析



样本数(单位:个)

占比(单位:%)

性别

男性

52

49.5

女性

53

50.5

年龄段(周岁)

60-70

57

54.3

70-85

43

45.7

民族

汉族

99

94.3

回族

6

5.7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86

81.9

高中及以上

19

18.1

总计

105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统计

(二)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现状分析

农村老年群体是目前农村主要的常住人口主体意识发展,对农村家庭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测量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与评价、家庭事务中的主体参与、社区事务参与过程中三个维度。

1.自我认知与评价

自我认知与评价农村老年群体最基础主体意识体现,反映出他们对自身情况、周边环境的认识与评价等。第一,对自我和周边环境的认知。对自身情况的认知,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自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客观认识,即对自身姓名、年龄等基本情况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所有受访者均能够清晰表达。受访者中以小学或初中学历为主,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但他们对其文化水平有较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文化储备普遍表现出不满,并表示是多方因素造成,如他们学龄时社会氛围对教育重视不够,家庭条件困难等。与此同时,受访者已经默认他们文化程度低的事实,对自己具有提升文化的能力与需要产生怀疑,并表示更希望孙辈获得更多知识,以此提升向上流动的机会。农村老年群体对待生命与疾病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积极的生死观与消极的疾病观这种矛盾的情况。在疾病方面农村老年群体欠缺理性认知受访者多排斥药物治疗,40%受访者在生病后选择立即就医,60%的受访者表示生病后,或是凭经验自行买药,或凭借身体“硬抗”。究其原因,除缺乏对医院的理性认识与信任,还有不愿拖累子女等。但大部分受访者能够以平和的态度面对离世的话题,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表示希望自身可以平静安稳离开同时,受访者普遍对继承之事较为重视,多数受访者表示曾同家人或同龄人谈及对后续事务的安排,仅有10.1%的受访者表示排斥继承的话题

第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农村老年群体是当前农村生产和建设的主体,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老年群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其主体意识的强弱。由于农村老年群体多处于留守状态,日常生活中获得家人支持的途径较少,这使得当前农村老年人存在自我否定和逃避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己是“累赘”或“家庭负担”等消极情绪。这启示农村社区应通过搭建老年群体间的互助等途径,承担起老年人的情绪排解与支持任务“是否具有未来规划”是老年群体进行主体行动选择的基础,具有良好自我价值认同者更愿意谈及未来规划。87%的受访者表示想过未来的生活规划并积极付诸实践,1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状况难以改变但仍然愿意尝试,1.9%的受访者表示不曾考虑过以后的生活。

2.家庭事务中的主体性参与

家庭事务中主体参与是指农村老年群体在家庭生活中,可以自主选择参与和处理家庭多重事务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为是否可以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结构中的价值,以及是否对家庭未来发展有所规划。第一,农村老年群体对家庭角色的认识。农村老年群体在家庭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承担了乡村农业生产、家务、晚辈照顾、人情往来等职责。农村老人具有浓厚的传统家庭观念,重视家人超过考虑自己。84.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家庭活动,并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职责。第二,农村老年群体对家庭发展的规划。农村老年群体重视家庭未来发展,并愿意为家庭做贡献,希望自己不是子女的负担。15.2%的受访者并不清楚自己劳动的价值,认为只是自己应做的,这种否定本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农村老年群体在家庭生活中付出了大量劳动和智慧应当获得肯定与认可,在实际却陷入自我否定中,反映主体意识的欠缺。

3.参与社区事务主体性

当前老年群体是乡村社会网络中的重要参与者,主要表现为参与村集体事务、民俗活动和乡村建设等。通过参与社区事务,获得社会支持的途径、衡量主体意识的组成。在此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意愿。农村老年群体对乡村有很强的归属感,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关注当地发展。3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平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54%的受访者表示有闲暇时间时会参集体活动,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想参与社区活动。第二,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农村老年群体对乡村生活有浓厚的情结,关注当地社会发展,多数老人乐于参加当地集体活动。但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受其自身情况、当地发展等多方影响。他们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根据他们日常参与社会活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定位。40%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

四、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老年群体个体情况的制约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105名受访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8%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老年群体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对自己具有提升文化的潜能产生怀疑因此,老年容易产生恐惧、不安全感等心理防御机制,对自主参与学习的意愿及行动产生阻碍从而限制了他们利用现代技术改善生活和获取政策信息的能力。

(二)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

我国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我国家庭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隔代家庭”“核心家庭”数量增多,同时“老漂族”“留守老人”等群体数量也增多,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生计模式影响下,老人生活方式也发生明显变化,面临更多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从传统的多代同堂、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模式,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庭代数结构的扁平化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长”角色逐渐淡化,家庭决策过程趋向民主化和分散化。在农村家庭中,这一变化表现为年轻一代在家庭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减弱。同时,家庭结构的松散加剧了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与无助感,如社交活动缺乏,则会进一步加剧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与边缘,对其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构成了双重挑战。

(三)传统思想观念的嬗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纵深发展,“独立、自由”的个体价值观逐渐普及,农村老年群体的主体意识从传统的家庭依赖模式向个体独立性转变。尽管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依旧深受传统影响,但大部分老年人开始接受养老保险等现代理念这有助于老年人建立更为独立和现代化的自我认同。

传统观念中,老年人被视为需要关怀和依赖的对象,现代社会则倡导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其独特价值。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升社会参与度和自我价值感,这对农村老年人的主体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强化了老年人的主体意识。

五、提升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对策

提升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需要综合考虑农村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参与等不同层次需求,肯定老年人具备优势和潜能,以此提升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

(一)多方合力,提升农村老年群体意识和能力

农村老年群体主体意识提升关键在于老年群体自身能力提升与改善意愿,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肯定老年群体具备的优势和潜能,营造适合老年人能力提升的社会氛围。第一,开展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宣讲,采用图文并茂等方式,设计农村老人使用的教材,缩小老年群体的文字和数字鸿沟,引导老年人学习智能设备操作,增强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社交媒体使用技能,促进他们与现代社会的融入与互动。第二,通过教育和宣传,强调老年人自身价值和提升文化水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我价值。第三,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水平,重视“乡村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聚集功能,开展文艺表演、健康讲座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激发其参与热情,以此提升老年主体意识和能力。

(二)搭建社会支持系统,重视家庭支持

第一,依托乡村社会熟人关系网络,构建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其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和基层治理,增强其社会参与感实现自我价值第二,鼓励农村老人形成互助组织,积极应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趋势,增进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第三,家庭核心化是未来中国家庭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农村老年群体的主体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提升家庭成员间的沟通质量加强家庭的代际沟通,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家庭年轻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数字反哺”,即教授老年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减少老年人的不安全感。同时,帮助年轻人运用同理心”理解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有助于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强化

(三)加强宣传教育,促进观念更新

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与提升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第一,加强积极老龄化的宣传,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强化自我认同,对老年人进行认知重塑,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村老年群体对现代发展的认同并促进其价值观念的调整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其认识到自身阅历资源等优势,改变老年人家庭负担的观念。第二,纠正社会对老年人价值观的认知误区,发掘老年人的价值,通过媒体宣传与舆论引导,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认同。引导老年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如参与娱乐活动、网络分享经验、培养兴趣爱好等,提升自我价值感。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涉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更具娱乐性、现代性的活动场所,助力搭建老年人社会参与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2-29].http://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

[2]赵泉民.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理念——兼论其在税费改革中的重要性[J].天府新论,2003(04):16-19.

[3] Kumpulainen,K.The village of the year competition constructing anideal model of a rural community Finland[J].Sociálnístudia,2016,13(2):55-71.

[4]张慧鹏.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1),30-45.

[5]郭倩倩,王金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困境及其纾解[J].江海学刊,2021,(05),146-153.

[6]王进文.带回农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转向[J].现代经济探讨,2021,(07):123-132.

[7]陈学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1):63-71.

[8]赵梦宸.以农民为主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19,(11):68-69.

[9]刘艳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多元主体重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07):109-117.

[10]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5年5月:230-2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