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模式下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分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顾晓洋

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

在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中,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越发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标准化对于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重要价值。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的发布,机械加工行业面临着最佳的转型升级机遇。通过建立与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企业可以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另外,本文还探讨了目前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先进制造技术与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等措施。此类举措不但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全面发展,还为我国的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智能制造模式;机械加工工艺;标准化

正文


前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模式的实施,从而促进全球制造业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推进,便利制造业正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机械加工领域,智能制造模式(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及智能机器人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与产品品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却成为阻碍智能制造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不但关系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同时还促进智能工厂高效协同运作,全程生产成本明显下降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背景下,深入分析智能制造模式下的机械加工工艺标准化具备了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智能制造模式简介

(一)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物联网等在制造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促进了智能制造模式的产生。世界各个国家逐渐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入与布局,以期促进本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过去的5年内,全球智能制造市场的规模每年的平均增速可达15.0%左右,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5万亿美元。在我国,智能制造也逐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基于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此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实践,许多制造业企业积极引入智能技术与设备,建设智能工厂。比如,汽车制造行业将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机器人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汽车零部件的高精度生产与快速装配,显著提升了汽车的生产质量与效率。智能制造包括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在产生的设计环节,可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可帮助设计师顺利开展产品建模与模拟测试,明显缓解了设计压力。在生产制造阶段,智能传感器与工业网络的应用,可使设备之间实现相互联通,确保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并为生产决策提供精准的依据。并且,人工智能算法可对生产高度与质量控制进行优化,可显著提升生产流程的稳定性与产品质量。

(二)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及特点分析

1.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首先,IIoT(工业互联网),通过把设备、传感器及机器等接入到互联网中,从而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共享,从而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基础。比如,在机械加工工厂中,可以在机床、刀具等设备上加装传感器,以此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加工参数等信息,以便及时开展工艺调整与设备维护。其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其主要用于数据分析、质量控制与预测性维护等方面。如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各种生产数据,构建起加工质量预测模型,提前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使废品率明显下降。第三,大数据分析,用于海量生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保证生产流程的优化。企业可深层分析历史订单、生产进度及设备故障等数据,有利于生产计划安排的优化,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最后,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在一些重复性、高精度的生产线上,智能机器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提升生产效率与一致性。比如在电子产品的制造业,自动化的装配机器人可快速、精准地完成各种电子元件的组装工作。

2.智能制造的特点

一是,智能化生产,生产过程中可结合实时数据开展自主调整工作,从而实现决策 的智能化与生产的自动化。比如,在产品加工过程中检测到刀具存在严重磨损,系统则可自主调整切削的参数或及时更换刀具,从而保证加工质量的稳定性。二是,个性化定制,应用智能生产与数字化设计系统,企业可结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消费者可结合自身的需求定制产品的款式与功能等,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可实现按期交付。三是,协同化动作,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利用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平台,实现设计、制造、采购与销售等环节的无缝对接,提升企业运营的整体效率。如供应商可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需求,准备相关的原材料,有利于缩短供应链周期。

二、机械加工工艺标准化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升产品的品质与一致性

基于智能制造模式的背景下,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是有效提升产品品质与一致性的基石。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使得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逐渐升高,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会对企业的声誉与市场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加工对精度要求极高,一个微小的偏差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应用标准化的机械加工工艺,能够有效规范每一个环节工作的加工参数、操作标准与质量检验要求,如精准控制叶片加工的切削速度、进给量与表面粗糙度等,从而保证每个零部件均可达到同一的高质量标准,使产品的性能更加稳定、可靠。如此不但可减少由于质量问题引发的废品率升高,还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进而为航空航天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此外,由制造业整体来看,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不同的企业之间可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生产活动,确保产品在市场上具备良好的互换性与兼容性。比如,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中,标准化的加工工艺可保证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型号零部件实现精准匹配,为汽车的组装与维修提供便利,提升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二)提升生产效率及降低成本

首先,提升生产效率,标准化的加工工艺可为自动化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智能设备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命令精准完成加工任务,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调整时间与错误率。比如,在智能工厂的机械加工车间,数控机床可按照标准化的程序代码开展加工工作,不需要人员进行干预,极大提升了加工的速度。而且,标准化的工艺流程让每个工艺之间无缝衔接,减少物料等待的时间与工序之间的停顿,使得生产过程中更具高效应届生与连贯性。其次,降低成本,精确的工艺标准可有效防止由于加工参数错误或操作失误引发的废品。比如,在电子设备的制造行业中,芯片制造对工艺标准的要求极高,标准化的加工工艺可严格按照指令运行,从而保证了芯片的良品率,减少原材料的浪费与生产成本的增加。此外,通过标准化的加工工艺,能够更合理地规划与配置设备、人力、材料等资源。企业可以结合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明确设备的型号与数量,科学安排员工的岗位,防止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而且,标准化的原材料采购,也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标准化的设备操作规范与维护要求,可以明显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企业能够制定合理的设备维护计划,减少设备维修的时间与成本,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智能制造模式下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技术

(一)工艺流程的标准化设计

基于智能制造模式下,加工工艺流程的标准化设计,有利于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目标。近几年,制造行业对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具备了重要性。比如,汽车制造行业,每辆汽车均是由许多零部件组装而成,其生产流程包括冲压、焊接、涂装及总装等各种复杂的工序。在冲压工序中,对于不同型号的汽车零部件,要求设计标准化的冲压模具与工艺流程。通过精准设置模具的结构、尺寸、冲压顺序与冲压速度等参数,保证每个零部件的冲压质量一致。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引入了标准化的冲压工艺流程,从而使零部件的冲压尺寸误差保持在±0.1mm,明显提升了零部件的互换性与装配的精度。在焊接工序中,执行标准化的焊接工艺流程,包括焊接方法的选择(激光焊、弧焊等)、焊接参数(电压、电流、焊接速度等)的设置,以及焊缝的设计要求等。焊接工艺的标准化,不但可保障焊接接头的强度与密封性,同时还可提升焊接的速度。根据相关统计,采用标准化的焊接工艺以后,焊接生产效率可提升30.0%左右,而且焊接缺陷率可降低20.0%。在总装环节,制定详细的关系工艺流程,确定各个零部件的装配顺序、装配方法与装配扭矩等要求。借助智能装配系统,结合标准化工序可实现零部件的精准装配,提升汽车装配的整体质量与生产效率。比如,通过自动化装配线与标准化工艺流程,汽车的装配时间可由原来 的平均每辆20h缩短到15h

(二)加工参数的标准化设置

加工参数的标准化设置,会对机械加工的精度、表面质量与生产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与零件开头需要相应的加工参数标准。在金属的切削加工中,如铝合金零件的加工,可根据材料的特性与加工要求,将切削速度设定为:300-800m/min,进给量:0.1-0.5mm/r,切削深度可根据零件余量确定。通过大量实验与具体的生产数据优化,这些标准化参数可保证铝合金零件加工的表面粗糙度达到:Ra0.8-1.6μm,而且刀具的寿命得到延长,降低生产的成本。比如,某航空零部件制造企业,在铝合金航空结构件的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化参数进行加工,可使产品的一次全切合率由以往的80.0%提高至90.0%以上。在磨削加工过程中,针对各种硬度的工件材料,如磨削硬质合金刀具过程中,砂轮的转速、磨削深度与进给量等参数均有相应的标准值。标准化的磨削参数可确保刀具的尺寸精度与刃口质量,提升刀具的使用寿命与切削性能。

(三)机械设备的标准化操作

设备的标准化操作,可保证生产安全、提高设备使用寿命与产品品质。在设备的操作中,需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与操作手册。比如,在数控机床的操作前期,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刀具是否安装牢固、冷却液是否充足、各个坐标轴是否正常归零等。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编辑的指令进行加工,严禁违规操作。比如,某机械加工企业强调,操作人员在开启数控机床前,必须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并填写相应的检查记录表,执行率应达到100%,这样可减少由于设备无法正常启动引发的故障。设备的维护、保养也应标准化,必须定期对设备开展清洁、润滑、紧固与精度的调整。结合设备的使用频率与运行环境,制定各种周期的维护计划。如对于连贯运行的加工中心,每周需开展一次全面的清洁与润滑,每个月还应开展一次精度检测与调整。执行标准化的维护、保养指标,能让设备故障的平均间隔时间延长:50.0%左右,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30.0%以上。此外,当设备出现故障后,需按照标准化的故障诊断与处理流程,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快速查找故障原因,根据标准化的总方案开展修复工作,从而可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结论

总之,智能制造模式下,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是制造领域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近几年,许多企业不断推进标准化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标准化,可显著提升产品的品质与稳定性,同时,生产效率也会显著提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但是,我们也应重视,行业内标准的普及与细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不断推进标准化建设,持续融合新技术,可促使机械加工领域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小亮. 智能制造模式下机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研究 [J]. 冶金与材料, 2024, 44 (10): 46-48.

[2]王丽霞. 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 53 (09): 87-89.

[3]袁君,孙元亮,史建勋. 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工艺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11): 52-54.

[4]王振洲,裴春雨. 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提升的策略探究 [J]. 内燃机与配件, 2023, (09): 91-93.

[5]宁家喜. 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提升的策略探究 [J]. 冶金与材料, 2021, 41 (04): 35-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