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学,练,赛,评”一体化、高中体育、教学
正文
前言:
“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资源支持,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体育素养、健康体魄和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学生。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下,“学”变得更加系统和深入。教师会依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单纯地讲解运球、投篮等基本动作,而是会深入讲解篮球运动的历史、文化、战术体系等知识[1]。同时,这种系统的学习也为学生后续的练习、比赛和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接着看“练”的环节。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练”不再是盲目和孤立的。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以田径短跑项目为例,教师在讲解了短跑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的技术要领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练习。而且,练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个人练习,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小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相互纠正动作,这样的练习方式不仅提高了练习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由于“学”与“练”紧密相连,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练习中,从而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
(三)“赛”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比赛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体育课上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如班级内部的篮球比赛、年级之间的田径接力赛等。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体育技能应用场景,让他们在竞争中检验自己的学习和练习成果。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体育规则,学会在规则范围内运用策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而且,比赛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如拼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尊重对手等,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四)最后是“评”的部分。评价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犹如一个导航仪,为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篮球技能时,不仅要看其在比赛中的得分情况,还要看其在平时练习中的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2]。
二、分析“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难点
(一)“学”的难点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需求的适配是一大难点。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各不相同。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例如,对于一些对新兴运动项目如攀岩、轮滑等充满热情的学生,学校可能因场地、师资等限制无法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同时,体育知识的传授方式也存在挑战。单纯的理论讲解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难以激发他们深入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
(二)“练”的难点
在“练”的方面,练习时间的保障是一个突出的难点。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文化课程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体育练习时间被严重挤压,很多时候学生只能在体育课上进行有限的练习,难以达到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而且,练习的强度和密度的合理把控也是难点所在。不同学生的体能和适应能力不同,如何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是体育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此外,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兼顾。传统的体育练习方式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若要增加多样性和趣味性,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如引入新颖的器材、设计创新的练习场景等,但这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3]。
(三)“赛”的难点
“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面临着组织实施的困难。学校内部的体育赛事,从赛事的策划、规则的制定到人员的安排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如何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安全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赛观念,都是不容忽视的难点。例如,在一些对抗性较强的比赛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求胜心切而忽视安全问题,或者在比赛结果不如意时产生不良情绪。再者,赛事的参与度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往往是少数体育特长生或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导比赛,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这就违背了“赛”旨在让全体学生参与体验的初衷。
(四)“评”的难点
“评”的难点首先体现在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上。高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不能仅仅以运动成绩为唯一标准,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多方面因素。然而,要构建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体系并非易事。因为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难以准确确定。其次,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是问题所在。目前,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大多以体育教师为主,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路径分析
(一)学——教学生学会,精心设计教案
高中体育教师应把课程协同发展的体系构建与课程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分配,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要组织开展的体育训练活动等,从而使有效的体育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教会学生”的目标[4]。
比如,“耐久跑”这个内容,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忍耐力和毅力都不够,而跑步又是一种比较无聊、难以引发兴趣的运动,所以在这门课程中,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教师更倾向于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全面分析了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后,我们设定了这样的耐久跑目标:基于认知目标,使班级学生能熟练地学会耐久跑的相关技巧,并理解耐久跑对身体的健康影响。
(二)练——加强勤练,引领积极参与
构建课程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实施。所以,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全面地综合考量各种要素,建立起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快乐,并能够逐渐提高自身体质水平,并不断加强“勤练”[3]。
比如,“立定跳远”的课程,就是根据学生们的弹跳能力和双脚跳跃能力水平来进行的,除此之外,立定跳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协调和力量,并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心脏机能。针对该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原理,锻炼其双腿的肌肉力量;二是合理地分配生理和精神负荷,并与人体发展的基本法则相联系,促进其健康、合理地训练,并不断改善身体机能水平。
(三)赛——强化常赛,感受体育精神
游戏是每个人的本性,而体育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们通过游戏来锻炼体质,通过游戏来培养性格和意志力,而最好的游戏莫过于体育竞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把体育课当作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把体育活动的目的、体育竞赛的组织方式与教学任务相联系,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体育的基本知识[5]。
比如,学习“仰卧起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们只单纯练习仰卧起坐,这样会让他们感到很无聊,所以教师可以将他们分成十个人一组,进行“仰卧起坐”的比赛,两两结对,一个人做仰卧起坐运动,另外一个人则按压住脚,确保运动中的学生不至于出现移动现象,定时一分钟,选出一分钟内做仰卧起坐次数最多的学生,并给予一些小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针对一些初学的学生来说,做的动作比较困难,教师们就会用同手同脚的游戏来降低动作的难度,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并尽力去做。
(四)评——实施教学评价
在过往的一些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存在着过于侧重体育技能考核的现象。这种片面性的评价方式会导致一些重要的方面被忽视,比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体育精神的发展。
所以,一旦发现存在上述这种评价体系的缺陷,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新的评价指标。例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领导力就应当被纳入考量范围。在体育小组活动或者团队比赛中,那些能够积极组织队员、制定战术、鼓舞士气的学生,他们的领导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体现[6]。
结语:
综上所述,“学、练、赛、评”一体化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育精神,并且通过全面的评价促进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推广[7]。
参考文献:
[1] 蒋新成. 课程协同发展视域下"学练赛"课程体系的建构[J]. 体育师友, 2020, 43(6):3.
[2] 钱亢. 协同发展理念下高中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常州市第二实验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例[J]. 中国学校体育, 2020(9):3.
[3] 蒋新成, 钱明明. 基于课程协同发展视域下实施"学-练-赛-评"的策略[J]. 浙江体育科学, 2020, 42(6):5.
[4] 施海颖. 基于课程协同发展的高中体育学练赛评构建初探[J]. 当代体育, 2021(15):1.
[5] 蔡景台. "学,练,赛,评"协同发展视角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以《篮球: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为例[J]. 中国学校体育, 2020(2):2.
[6] 罗智勇.学练赛评一体化背景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构建[J]. 2022(13):155-157.
[7] 张伟."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探索[J].体育教学,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