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应用策略
正文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有助于突破科学教学的重点难点
科学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仅仅运用口头讲述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陷入理解的困境,从而无法有效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感官的刺激,促使学生更直观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如此,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快乐参与、高效学习。
2、有助于构建科学探究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阶段,受到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的影响,往往无法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同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理解知识,还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还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展示科学知识,为学生构建探究情境,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引导,帮助他们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通过视频、虚拟技术等多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促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网络中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广泛收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与整理,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元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教学“做一个指南针”时,教师可以事先在网络中搜集指南针的相关视频,比如指南针原理讲解动画、简易指南针制作视频等,并带到课堂中为学生进行播放,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指南针的运作原理与制作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将制作流程分解成逐步讲解的图片形式,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与工具,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指南针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旁听学生的制作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确保每一组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指南针的制作。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为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评选出较为优秀的小组与成果,给予一定的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励。如此,可以减轻教师讲解的负担,还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的效率,为高效的“教”与“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2、引导有效预习
要想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充分的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现代教学工具,通过慕课、微课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精准的预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预习的方向与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开展预习工作,最终持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影子的秘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内容,并整理、制作成精美的课前预习课件,通过班级群分享给学生。预习课件可以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不同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以及影子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通过微课、慕课等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直观的知识展示,而其趣味的动画效果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预习知识内容的内在动力,为学生预习有效性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在预习课件中,设计一些递进式的问题,如“影子的长度会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吗”“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否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影子”等,从而在帮助学生巩固与记忆预习内容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促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索与思考。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分享到交流平台,与教师、同学共同进行探索,从而及时地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解决。
3、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讲解,可能无法有效地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而借助信息技术的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场景,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与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知识呈现,潜移默化地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教学“太阳、 月球和地球”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太阳、 月球、地球运行的视频,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太阳、月球、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此,通过趣味、直观的动画展示,学生可以对太阳、 月球与地球的运行轨迹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引力关系,以及日食、月食等有趣的天文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创建一个模拟太阳系的互动软件,促使学生通过操作软件中的太阳、月球、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并在实验中对三者的位置变化等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更进一步地学习与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如此,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与记忆,并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高。
4、开展模型展示
相比于文字图片、影音视频来说,三维立体模型可以更形象地展示科学现象与物体结构。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仅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展示,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相关的模型,帮助学生通过三维立体模型来对复杂的科学概念进行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内涵、掌握知识内容。
例如,在教学“地球表面的变化”时,如果仅仅只是为学生进行二维的展示,学生可能无法对“地球的表面”“地球的结构”进行充分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入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构建相应的3D模型,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地壳、地幔、外核以及内核等各个层次的三维结构与分布情况进行清晰的观察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对3D模型进行旋转、放大、缩小,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3D模型模拟“地震”“火山喷发”的地质过程,引导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3D模型,对自己感到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观察与巩固记忆,促使学生在三维空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如此,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地球表面变化的成因,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实际的地理现象联系起来,为他们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5、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反馈,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为学生指明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改进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前进的方向。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的实施,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与分析,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例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后,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如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一份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电子报告。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工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收集,并通过教学平台的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如此,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数据信息,促使教师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学习进度等进行了解与掌握,从而更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的方向与方法,为他们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记录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档案,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还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教学手段,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中实现快乐参与、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郜象山. 探究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教学研究[J].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3):44-45.
[2] 杜百顺.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C]. //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讨会(重庆会场)论文集. 20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