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渗透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红色文化;渗透问题;优化举措
正文
本课题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24】GHB0766《统编初中语文红色文化选文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对于正确价值观与行为意识的培养,其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工作的引导下,大批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有效推动教学工作的持续拓展与不断优化,从而在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的基础上激发其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此期间,大量教学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红色文化的引入与渗透,教师可以以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与此同时,其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语文课文和相关话题作为切入点实现对于抽象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为红色文化在学生群体心目中的深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红色文化及其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红色文化的解读
顾名思义,红色文化是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由广大中国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先进文化形式。在红色文化中,饱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其是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1]。在全新历史时期下,积极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优秀文化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其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红色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与红色文化具有紧密联系的课文,基于此,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语文学科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中具有极强的优越性[2]。从教学工作的视角分析,通过积极结合红色文化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路径并结合语文知识教学的机会帮助学生围绕具体的革命人物形象以及其事迹实现对于抽象红色文化的充分解读,其不利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时可以帮助其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其对于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倡导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辅助意义。
二、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期间红色文化渗透效果的问题
(一)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群体思维的发散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思想的束缚较为明显,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其不利于学生积极围绕相关课文对于红色文化元素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索,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造成了一定的限制[3]。另一方面,相关问题不利于学生在教学期间积极做好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红色文化资源储量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就目前而言,在结合红色文化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期间,部分学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储量存在匮乏的现象,其不利于教师积极利用海量资源为教学活动赋能。在课程组织和推广期间,相关问题使得教师在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红色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其无形中削弱了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探索热情的激发与调动。基于此,学生的课堂教学响应度较差,对于教学工作的推进造成了影响与阻碍。
(三)教学内容缺乏及时反思,不利于课程组织方法的改良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部分教师在尝试进行红色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并未及时围绕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反思,其不利于教师及时对后续课程教学互动的组织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良[4]。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教师设计的课程教学形式和任务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无法充分契合于学生的实际诉求,其对于教学工作的优化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三、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转变教师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口述历史校本课程的推广,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群体的教学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效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围绕相应的课文内容进行发言,推动学生群体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思考课文内容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联系,其可以促进学生教学价值的进一步发挥。在这一问题上,大量教学实践结果显示,通过利用问题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确保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维的发散,其对于学生知识理解效果的优化和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5]。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时,通过结合课文中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结果等话题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对于雨来行为的看法进行发言。在此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及时发表自身看法和观点,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在讨论和交流期间进一步鼓励学生群体对于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其促进了学校整体思维的发散,对于学生群体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很有帮助。此外,相关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实现口述能力的提升,同时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的生本化转型。从红色文化渗透问题的视角分析,相关做法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对于雨来这一革命小英雄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思考,促进了新时期红色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二者的深度融合,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二)挖掘红色教学素材,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活动氛围
对于教师而言,其在组织红色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的过程中应进一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红色教学素材的挖掘与整合。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海量教学资源为教学工作提供辅助,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氛围[6]。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做到红色资源渗透的有的放矢,其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知识理解难度的降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通过结合红色教学素材进行特定课堂教学情境的构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并深入了解课文中革命先烈在面对生死攸关选择时所迸发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其对于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军神》一课时,通过做好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教师可以结合刘伯承的生平事迹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影视作品的方式帮助学生群体构建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群体在相应的氛围中实现对于刘伯承手术前后沃克医生态度的变化进行的充分分析,同时鼓励学生群体在交流和讨论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影视作品中刘伯承的人物形象以及其所散发出的坚韧的意志与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加以解读。通过相关活动的合理推进,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群体的探索兴趣。
(三)关注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学情改进教学活动要点
从教学工作的角度分析,为了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红色文化渗透效果的合理提升,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加强对于学生群体课堂表现的关注并依据学情对后续教学工作要点进行改进和调整,这一点可以确保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关注学生群体的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对于不同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及时点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于狼牙山五壮士这一抗日战争时期催人泪下的历史事件的充分梳理并引导学生群体结合面对生死抉择时五壮士的选择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及时指出学生在解读课文内容时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扫除红色文化学习期间的障碍和误区,其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及时围绕实践梳理相应的教学活动经验教训,教师可以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指导能力,其对于红色文化渗透工作目标的达成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结语:
综上,在初中时期,为了有效提升红色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的渗透效果,教师应积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从而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以便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课文主题和相关教学目标进行配套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学习气氛,以期推动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此外,在结合红色文化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还应密切做好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关注,以便及时结合学情尝试对教学要点进行调整与改良,其可以有效推动教学工作针对性的优化,对于新时期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水平的优化和红色文化渗透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吴如兵. 文化自信视域下初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策略[J]. 初中生世界,2023(8):53-54.
[2] 靳永彩,孙萍. 初中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110-113.
[3] 冯怀中.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2022(14):44-46.
[4] 王建锋.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2021(33):2-3.
[5] 张少欢,刘晓丽.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J]. 甘肃教育,2021(10):106-107.
[6] 刘倩.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讨[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2):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