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付春花

平顺县第二中学校 邮编: 047400

摘要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列为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这意味着在组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科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以增强其文化自信。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天然优势。本文重点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教学实效。通过分析文化自信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相关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教学;教学实效;教学策略

正文


1.引言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作为核心学科,承担着重要任务。语文学科不仅是语言工具的训练,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文化自信的接班人。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这一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2.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经典作品和文化元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自豪感。

2.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在语言运用、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得到提升,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现代公民。

2.3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还能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

3.初中语文培养文化自信的策略

3.1挖掘文化元素,加强教学引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拱桥和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资源。挖掘这些元素,并融入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中国石拱桥》这一经典文本,通过详细讲解石拱桥的结构、历史和美学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如赵州桥和卢沟桥等,展示石拱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石拱桥,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并通过撰写考察报告或创作诗歌来深化对石拱桥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转向《苏州园林》这一文本,深入剖析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通过介绍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布局技巧和文化寓意,让学生领悟到园林艺术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苏州园林的文学作品,讨论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绘制园林平面图或制作模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增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这种将文化元素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逐渐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厚自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责任感。

3.2转换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转换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效,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孟子(三章)》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该文本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价值。

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互动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例如,在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举例来证明这个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他们对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动画短片,展示孟子的生平和思想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直观的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查找与孟子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现代评论,拓展其知识视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孟子及其对话对象,通过实际对话和辩论来理解和体会孟子思想。例如,在讲解《富贵不能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孟子和滕文公,围绕“人性本善”和“义利之辨”等问题展开辩论。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3加强文化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化实践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际的文化活动和体验,学生可以在亲身参与中深刻理解和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以《社戏》为例,这不仅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的文本,通过对其的深入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自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戏》的阅读和讨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社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民俗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这一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社戏的看法和感受,或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中的不同角色和场景,增强学生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感性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学校可以与当地的社戏表演团体合作,组织学生参观社戏表演现场,了解其表演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社戏演员的精彩表演,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进一步加深对社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戏表演的准备工作,例如制作服装、道具和布景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社戏》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如文化展览、主题演讲和创作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社戏的相关资料,制作展板和手抄报,举办文化展览,向全校师生展示社戏的文化魅力。在主题演讲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社戏的见解和感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学校可以组织社戏创作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绘画或视频等形式,表达对社戏文化的理解和创作想法,激发他们的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重要的责任。文化自信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化元素,转换教学方式,并加强文化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深厚自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初中语文如何培养文化自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4):19-22.

[2] 张维龙.初中语文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J].文理导航, 2023(5):13-15.

[3] 冯泰山.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素养培育策略[J].  20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