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聋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正文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能使聋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聋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为聋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和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聋校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困惑。学生课堂上会算,但是数学应用能力欠佳,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一、聋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内驱力的一把钥匙,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动机。数学课堂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聋生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所学的知识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欣赏到数学的优美。
(二)提高聋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其应用过程往往伴随着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步骤,这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聋生而言,通过数学应用实践,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拆解并找到解决方案。这种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也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三)提升聋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数学是生活的语言,无处不在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聋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意味着教会他们如何在购物、时间管理、空间规划等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聋生更加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四)推动聋生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聋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聋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如编程、数据分析等,参与到社会的创新发展中来。这不仅有助于缩小聋生与健听学生在信息技能上的差距,也为聋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推动了聋生教育与主流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二、聋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应用意识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给长7cm、宽5cm、高3cm长方体,做一个包装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针对聋生的特点,我们应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用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辅助教学。直观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增强他们的数学直觉和想象力。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如果制作一节长30cm,宽30cm,高1.5m的烟囱,需要铁皮多少?在此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加深了理解,并深刻体会到其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将数学知识与聋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是提高他们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由于聋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依赖视觉来获取信息,因此他们对视觉刺激更为敏感,能够更快地捕捉和识别图像和信号。我们要充分利用聋生视觉优势,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授《轴对称图形》,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欣赏舞蹈演员表演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动作的对称美的,再通过对天安门、蝴蝶、奖杯三个物体的观察,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直观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利用教学一体机,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聋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组织实践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聋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手段。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的一个过程。开展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自主探究与反思能力,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锻炼自身数学应用能力,最终逐步树立数学应用意识,为自身综合素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完“毫升、升”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量一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放学回家后用把饮料倒入自己的水杯,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实践中感受“体积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又如,在教学完“条形统计图”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小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喜欢的早餐”为主题,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调查“喜欢牛奶的多少人”“”“喜欢豆浆的多少人”“喜欢豆粥的多少人”等。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学生会应用到“加减法的计算”等相关数学知识,通过统计和画图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些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升。学生在活动中数学思维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聋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四)优化作业设计,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作业的优化是让学生带着数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要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融入生活情境,增强应用意识。设计作业时,应注重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如通过解决家庭预算规划、旅行路线设计、商品打折计算等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其应用数学的意识。
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互动平台、数学游戏、编程练习等,创新作业形式,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分层设计作业,满足不同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基础型作业侧重于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拓展型作业则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满足了优秀生的进阶需求。
三、结语
提高聋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利用课堂教学、结合实际生活、组织实践活动、优化作业设计等实践策略,我们可以逐步克服聋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贞玉. 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小学教学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上旬,2016(1):322.
[2]张小梅. 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5):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