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盟

十堰市东风24小学 湖北省十堰市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中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三点要求,包括“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表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中高年级阶段,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研究从核心素养的视域出发,针对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以数学课堂为例,分析了核心素养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原则,最后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分析了几点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的优化对策,以期为相关教学创新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优化

正文


一、引言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1]。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概念,涵盖了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不仅体现在学生数学学科的基本能力上,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更深入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开展高效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切实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影响作用

(一)养成数学感知能力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紧密相连。数学感知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2]。量感则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注重通过生活实例、游戏化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和量的直观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和量感。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推理与证明、数学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反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要运用到的一种思考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观察、抽象、逻辑推理、归纳和总结。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3]。核心素养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影响作用显著,特别是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通过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应用意识,可以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原则

(一)实践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过于死板地运用方式方法,要实现教学的价值,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教师讲的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模式。同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避免过多理论知识和道理的讲解,用启发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再引出新知识[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动脑思考,还需要动手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实现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活动条件,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综合教学原则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门学科而是整个课程;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必备素养,如抽象、推理、创新等,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成为一种合理与必然。例如,语文学科中的小故事可能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曹冲称象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田忌赛马蕴含着优化思想,也蕴含着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不再是就课时论目标,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在围绕培养学生人格品行以及关键能力为基本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这要求教师能够宏观上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微观上把握某个数学知识或技能在自身内在特征上存在的发展变化结构。

四、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优化策略——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

(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难免会认为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是缺乏趣味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察事物、观察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抽象的数学知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数据分析”来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以及统计观念。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来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见下表1

编号

目标

1

学会感知数据的存在与数据的价值。

2

能够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数据,理解数据在描述和解释现象中的作用价值。

3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4

学会识别数据的特征以及规律。

1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在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包括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与绘制。因此,要实现表1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可以结合过去的学习知识,来设置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问题放在情境下研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活动示例如下:

活动:芭蕾舞蹈团选拔。

活动目的:通过平均数与统计图的数学知识,帮助芭蕾舞蹈团选拔人员。

活动设计:现在有一个芭蕾舞蹈团,要来选学生参与到他们团的芭蕾舞蹈训练中,芭蕾舞中,男生和女生为一对,要求男生的身高在170±3cm,女生的身高165±3cm,引导学生思考,班级上有多少人能够参与报名。可以让学生分组,10-12人为一组,每组学生收集组内数据,分析组内学生有多少能够达到报名条件。学生结合过去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可以绘制出统计示意图,示例如下图1

 

1 单式条形统计图示例

通过图1,学生可以很好的回归过去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引出平均数的概念,重新更换问题:“由于能够达到标准的学生比较少,因此,芭蕾舞团决定,选择一些看起来差不多高的学生加入舞蹈团,以达到舞蹈看起来整齐美观的效果。思考怎样才能够满足芭蕾舞蹈团的要求?”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统计的数据价值。经过计算,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7.67cm,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58.25cm。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选拔舞团团员,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

(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重点在于让学生独立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中,“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见下表2

编号

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理解平均数在比较不同数据集时的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推理出数据的趋势和变化,作出合理的判断。

3

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如平均数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导入学习。展示最近七天的天气气温变化情况,提问:“最近七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度”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呢过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天气预报、考试成绩分析等。接着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计算不同时间段(如最近七天、本月、本季度)的平均气温。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学生需要根据计算出的平均气温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包括确定横轴和纵轴。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呈现方式,如通过颜色、阴影或标注等方式来增强图形的视觉效果和信息传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趋势,如平均气温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不同时间段之间的比较等。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导入学习与活动扩展,学生不仅掌握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合作中有效沟通和协作,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应用、数学创造的平台,促进其数学表达[5]。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先明确数学表达能力的主要构成,如数据意识、应用意识等。之后,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教学进展情况合理组织相应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参与、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经历应用数据分析、解释、预测不确定现象,运用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应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其形成数学表达能力。

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来看,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中,“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见下表3

编号

目标

1

学生能够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描述数据,表达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2

学生能够解释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等数学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阐述其应用价值。

3

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2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与统计,开展课堂汇报。比如,可以组织调查活动“阅读小调查”。引导学生对班级内同学的阅读习惯进行调查,包括每周阅读时间、阅读书籍的类型(如文学、科普、历史等)、每月购买或借阅书籍的数量等。学生可以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目的和所需数据,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分组进行,每组负责一部分调查内容,通过面对面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收集完数据后,学生需要利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班级平均阅读时间、各类书籍的阅读比例等,并绘制条形统计图直观展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班级阅读现状,发现阅读习惯的差异和共性。组织课堂汇报环节,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过程、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的结论。汇报可以采用PPT、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数学的语言和图表清晰表达他们的发现。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能力培养、思维训练、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为此,教师应当先明确教学优化的原则,再学习教学优化的相关理论,最后综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培养数学眼光、发展数学思维、促进数学表达的三个角度出发组织个性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指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  2023.

[2]王国才.指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初一版, 2022(32):104-106.

[3]丁丁.指向"三会"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模式构建[D].西南大学,2023.

[4]李春喜.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中旬, 2022(4):2.

[5]王玉梅,段文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31):104-106.

 

作者简介:王盟 19941024日 女 湖北省枣阳市 汉 本科 小学一级教师 十堰市东风24小学 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