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劳动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融合;劳动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涵发生变化,小学阶段对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至关重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为劳动教育的融入创造了条件,二者理念相符,融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也可以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一)符合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要求
小学教育中,技艺学习只是劳动教育局部,劳动教育更注重劳动观念培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多样活动形式能让学生通过校园环境维护、社区志愿服务等项目,体会劳动在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全面的劳动观念。
(二)使劳动教育面向真实的世界
学校内劳动教育局限于校园环境。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突破局限,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如组织家庭劳动体验、社会调研和社区公益劳动等,让学生面对实际劳动需求和问题,理解劳动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正向育人价值
当前劳动教育存在异化现象,部分教师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使学生产生错误认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纠正此观念,发挥正向育人价值。如校园农耕园种植活动中的小组合作、校园文化节道具制作等,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劳动教育育人目的[1]。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课程资源
劳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技能与正确价值观,这依赖于学生的实际体验和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关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成长。二者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在教育目标上高度一致,所以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二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发展需求。
以综合实践课《做个养绿护绿小能手》为例,该课程主题与劳动教育融合性强。课程开展时,教师引导学生调研校园和家庭绿植养护情况并开展实践活动。调研中,学生运用数学统计绿植种类、数量和生长状况等数据,用语文撰写问卷、记录结果和撰写报告,借助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如网络搜索养护常识、手机拍照记录生长变化。实践环节劳动教育深入融合,学生参与校园绿植养护劳动,包括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责任感和耐心。而且多学科融入其中丰富了劳动教育。像信息技术课的3D创意智造融入后,学生能利用3D建模软件设计个性化花盆或绿植支架,感受劳动的创新性;体育课组织“浇水接力赛”,让学生在趣味体育活动中体会劳动乐趣并锻炼协调性与团队合作能力;美术课上学生制作树叶贴画、纸质绿植模型等手工作品,从艺术角度欣赏和理解劳动成果。如此多学科融合,使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发挥更大功效,促进学生跨学科全面发展。
(二)学会知识迁移,提升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包含许多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元素。劳动常要用到多学科知识,比如数学、科学等,通过知识迁移能让学生突破学科界限,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另外,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场景中接触到各种劳动任务,而这些场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可迁移性。例如,学生在学校学会了整理图书角的技能,这一技能主要包括对图书按照类别进行分类、根据使用频率排列放置顺序、对图书进行编号以便于查找等。当引导学生将这种技能迁移到家庭物品整理时,他们可以把家庭中的物品看作是不同类型的“图书”,按照功能、使用频率等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如将衣物按照季节、穿着场合分类,将学习用品按照科目、使用顺序整理等。同样,在社区图书管理场景中,学生可以运用在学校整理图书角的经验,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图书馆的书籍进行整理。他们能够根据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对图书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分类,提高图书的借阅效率。通过这种在不同场景中的技能迁移,学生对整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需求灵活调整操作方法,进而培养了他们解决多样化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家、校、社三方联动,构建教育网络
现代教育环境中,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家庭方面,很多家长不重视劳动教育,认为其不重要,致使学生缺乏基本劳动技能,家长过于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劳动对孩子全面成长的意义。社会方面,虽然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许多单位和校外机构参与时存在问题,主要是安全担忧和实践岗位有限。而学校在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的教育网络时起主导作用。因此,三方联动构建教育网络很有必要。
班级岗位分工利于劳动教育开展,各岗位职责明确,像植物养护员岗位,学生可在此学习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技能,从而掌握劳动技能并增强责任感。综合实践课为劳动教育提供资源与平台,学校开展校内活动时可吸引家长参与,如校园美食制作大赛,通过家委会组织,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制作地方特色美食,家长传授知识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学校还可网络直播成果展示,促使家长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此外,学校能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开展特色劳动实践。以白茶之乡为例,当地学校联合家庭、茶农和企业,鼓励孩子参与茶园采摘、茶叶包装、销售等劳动实践。在茶园采摘中,学生能了解茶叶生长环境、采摘标准并掌握采摘技巧,这一过程紧密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成长并传承地方文化。学校还与社会单位合作拓展实践平台,例如与社区合作开展《小广告的危害与治理》社区志愿者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向学生讲解小广告危害、治理方法和意义后,带领学生清理小广告,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对改善社区环境的重要性。
(四)课内外延伸拓展,深化教育内涵
在小学教育体系里,劳动教育不应独立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之外,而要与之紧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借助该课程,劳动教育可渗透到各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各方面,助力学生全面认识劳动价值意义,使他们能在不同场景运用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意识[3]。
例如,通过设置劳动自律银行,为学生创造一种新颖的劳动激励机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劳动自律银行的规则设计中来,包括劳动时间的计算方式、如何“存入”和“支取”劳动时间等规则,以及设计具有特色的“存折”样式。例如,学生可以规定,每完成15分钟的校园清洁劳动就可以“存入”1个劳动时间单位。当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活动时,如教室值日、校园环境维护等,他们将自己的劳动时间按照规则“存入”自己的“账户”。学校则根据学生“账户”中的劳动时间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劳动时间后,可以兑换学习用品、参加学校组织的特别活动(如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或者获得荣誉称号。这种方式将抽象的劳动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财富”,激发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同时,学生在设计规则和管理自己“账户”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律意识和理财观念,进一步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结语
综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多种融合策略的实施打破传统教育局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使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教育各环节。这些策略从多方面强化劳动教育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技能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教育下全面发展,传承弘扬劳动文化,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措施[J].天津教育,2023,(35):183-185.
[2]程一冰.浅析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3,(32):22-24.
[3]李延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整合策略[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教育教学探究网络论坛论文集(三).山东省邹平市黛溪小学;2022:3.
作者简介:成浩良 1966.3.19 男 浙江上虞 汉 大学本科 小学一级 浙绍兴市上虞区上德实验小学 研究方向:综合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