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元素 感知音乐魅力——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元素;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枯燥的技能训练,而应着眼于培育学生感知生活之美、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起用音乐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探索并实践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音乐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音乐教学融入生活元素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醒音乐潜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音乐的向往和热爱。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亲切的音乐体验,让枯燥的音符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音乐奥秘的欲望。当音乐与生活产生共鸣,学习兴趣被点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音乐潜能。在生活经验与音乐学习的交融中,学生逐渐建立起对音乐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他们打开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因此,生活元素的融入不仅让音乐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是唤醒学生音乐潜能、培养持久学习兴趣的钥匙。
(二)深化音乐理解,提升审美品位
音乐是生活的映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将生活元素与音乐教学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痕迹,感知音乐之美,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音乐与生活的情感联结。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逐步领悟音乐所传达的情绪、意象和文化内涵,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同时,生活化的音乐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在生活中捕捉音乐元素,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视野得以开阔,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因此,融入生活元素的音乐教学,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的有效途径。
(三)强化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音乐,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力去捕捉生活中的音乐元素,调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表达,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修养。同时,生活化的音乐教学常常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表演等方式来完成,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团队意识和自信心。在生活实践中感受音乐的力量,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将生活元素融入音乐教学,强化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他们在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数字化冲击,生活化教学面临挑战
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改变了学生接触和体验音乐的方式。他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平台上获取海量的音乐资源,自主地探索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作品。这种数字化的音乐体验,虽然丰富多彩,但也呈现出碎片化、随意性的特点。相比之下,传统的生活化音乐教学,显得有些滞后和格格不入。教师面临着如何将数字化的音乐资源与生活化教学有机融合的难题。单纯的生活化教学,可能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过度依赖数字化资源,又可能脱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下,如何创新生活化音乐教学模式,将数字技术与生活化教学优势结合,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挑战。
(二)应试压力下,生活化教学时间有限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面临着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挤压。学校课程设置中,音乐课所占比重相对有限,教师需要在紧张的教学进度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时间压力导致生活化音乐教学难以在课堂中充分展开。教师往往只能将生活化元素作为点缀,而无法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应试压力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为了应对各种考试和评估,教师不得不将更多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而牺牲了生活化教学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化音乐教学流于表面,难以真正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学生也难以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如何在应试压力下争取更多的生活化教学时间,平衡技能训练与生活化体验,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三)社会环境影响,生活化教学缺乏支持
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的推进,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然而,当前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许多家长和社会大众过于强调音乐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音乐在生活中的审美和情感价值。在这种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生活化音乐教学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支持。学校的音乐教学理念与家庭、社会的期盼存在一定的冲突。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生活化的音乐熏陶,但回到家中和社会环境中,却很少有机会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环境的割裂,影响了生活化音乐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社会对音乐教育投入的不足,也制约了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学校缺乏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源支持,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化音乐体验。
三、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融合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音乐素材资源,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同时,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也为学生的音乐创作与表现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实现路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开发利用数字资源,将其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双向联结。唯有在数字资源与生活体验的交互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音乐素养。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数字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科技性与生活性于一体的音乐学习环境,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教材《星星点灯》为例,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生动呈现星空的瑰丽景象,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意境。不同版本演唱的数字音频,则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解读歌曲情感的机会。数字平台中与歌曲主题相关的音效、节奏等素材,更是为学生的音乐表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学生在融合这些数字元素的过程中,能够对歌曲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数字编辑工具,对歌曲进行再创作,激发其音乐创造力。在数字技术与音乐表现的交融中,学生能够获得更立体、更鲜活的音乐体验,从而提升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教师应积极拥抱数字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生态,引领生活化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数字资源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必将为音乐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带领学生在数字时代的音乐殿堂中尽情探索、挥洒才华。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升生活化教学比重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小学音乐教学需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比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学校应当适当调整音乐课程的安排,在保证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为生活化音乐实践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也应当重新审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活动,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素养。同时,学校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鼓励教师开展生活化音乐教学的探索与创新,推动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入落实。
以教材《我的家在日喀则》为例,教师可围绕歌曲主题,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家乡特色,营造亲切氛围,是拉近音乐与生活距离的有效途径。西藏风情视频或图片的展示,则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所描绘的独特文化背景。在教唱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感悟,能深化其对歌词内涵的理解。组织学生开展与歌曲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绘制家乡风景画、创作反映家乡特色的歌词等,能进一步促进音乐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融合,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这些活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感。优化课程设置,提升生活化教学比重,是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元的生活化音乐体验,方能有效提升其音乐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
(三)加强家校社会协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是推进生活化音乐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当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引导他们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与社区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通过家校社会的通力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
以教材《中国花鼓》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家校社会协同,开展生活化的音乐教学。邀请家长走进音乐课堂,与孩子共同感受花鼓舞的魅力,是促进亲子互动、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家长可以与孩子分享在民间节庆活动中的参与经历,讲述花鼓舞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教师还可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花鼓道具,在家中一起练习花鼓舞,将音乐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学校还可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与文化馆、老年大学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传授花鼓舞的技艺,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鲜活魅力。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花鼓舞汇演,更是将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在家校社会合力营造的良好音乐教育环境中,学生能够全方位感悟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为学生搭建起了沟通音乐与生活的桥梁,必将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在生活化道路上行稳致远。通过这些家校社会协同的举措,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悟花鼓舞的魅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加强家校社会协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是实现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路径。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学生搭建生活化音乐学习的平台。通过多方协作,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音乐体验,促进其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推进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要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融合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音乐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提升生活化教学比重,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最后,要加强家校社会协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搭建生活化音乐学习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相信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定能推动小学音乐教学在生活化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打开通往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培养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成慕蓉.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性探究[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3(3):68-69.
[2] 王亚宁.融入生活,感知音乐——探究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3(2):105-107.
[3] 赵喜联.浅议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人教版《我是小小音乐家》为例[C]//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