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美芸

百色市右江区第六初级中学,533000

摘要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为例,探讨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实施大单元教学的策略。文章概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阐述了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旨在提出一系列具体策略,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和完善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正文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面临着如何更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和方法的挑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概念

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它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在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被明确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的综合体现。文化自信强调学生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传承,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其形成积极的文化身份。语言运用能力则关乎学生如何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这是人际交流和学术探讨的基础。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些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审美创造则鼓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其艺术鉴赏力和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支撑,共同塑造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不同主题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逐步成熟,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大单元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主题式学习、项目式研究、核心任务完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适应学生认知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关系,这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关键的时机。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不同主题和知识点,采用主题式学习、项目式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协作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块。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教师更高效地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减少重复和冗余,还能使学生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大单元教学强调深度学习,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取得进步。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1.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这包括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将《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组合为一个议论性文体单元,有着深远的意义。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是符合当下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从知识层面来看,这四篇课文不仅涵盖了议论文论点、论证、论据的文体知识,还包括了职业态度、正义良知、行为规范以及精神追求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从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同一文体不同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阐述观点,提高思辨能力。这些课文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 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文化体验

大单元教学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学习体验。就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文化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敬业与乐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职业的敬重与热爱,让学生体会到敬业精神的内涵。文体层面则强调观点的表述和明确、严密完整的论证结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则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感受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以及正义的力量。雨果对英法联军暴行的谴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保护文化的重要性。文体知识体现在鲜明的是非观念中;《论教养》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和教养观念。文体部分让学生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精神的三间小屋》则鼓励学生探索内心世界,思考精神追求的意义。文体要点是把握其形象生动而充满亲和力的语言特色。通过整合这些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3. 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构建综合教学体系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对于构建综合教学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将不同的课文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教学体系。比如,可以创设一个以“人生价值与精神追求”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敬业与乐业》引导学生思考职业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则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感受正义与良知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意识;《论教养》促使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文明素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带领学生探索内心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一个连贯的、富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4. 完善大单元教学评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完善大单元教学评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评价体系应当突破传统的知识掌握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表现[2]。首先,评价应注重多元化。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在阅读、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例如,对于《敬业与乐业》,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即兴演讲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敬业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通过给雨果先生的回信这一作业设计,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正义的认知其次,评价要具有过程性。关注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发展等。最后,评价应能促进学生反思与成长。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认知偏差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面临教学经验认知偏差的问题。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理解的不准确,以及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应用的局限性。在实施《敬业与乐业》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过于侧重于演讲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敬业精神内涵的深入探讨,就可能导致学生对敬业的深层价值理解不足。如果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那么评价体系就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3]。针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课文,如果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就可能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调整,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出现偏差,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发展不匹配。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在处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文时,可能会出现教学内容认知上的偏差。例如,教师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在讲解英法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上,细致地描述战争的经过和圆明园的毁灭,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正义与良知概念的深入引导。这导致学生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信息,而没有机会深入思考雨果在信中所表达的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侵略行为的道德谴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尊重”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首先简要介绍历史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探讨雨果如何通过信件表达对圆明园这一文化遗产的赞赏,以及他对英法联军行为的愤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雨果为何将英法联军的行为称为‘两个强盗’的行为?”“他如何表达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的呼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雨果的立场,并联系现实世界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而在探究和讨论中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实际操作表达错位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实际操作表达错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通常指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表达和行动未能准确传达教学目标和理念。例如,在教授《敬业与乐业》时,教师可能在课堂上强调了敬业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能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敬业精神的实践意义,导致学生对敬业的理解停留在表面[4]。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在理论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由于时间限制或教学资源的不足,未能设计出足够的讨论和反思环节,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未能得到充分锻炼。针对《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师可能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丰富的生活实例和精神探索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由于课堂管理的挑战或对学生反应的预判不足,导致这些活动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深度不足。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能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论教养》这一课文时,可能会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例如,教师可能会详细讲解礼仪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但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直接理解。学生可能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教养深层含义的把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礼仪,来展示教养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周总理在外交场合中的言行举止,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养的力量和魅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公交车上的乘客、图书馆的读者等,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和实践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教养的内涵,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通过对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还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文章的反思部分指出了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为教师提供了改进的方向。总结而言,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春."一体三阶":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 2024(11).

[2] 许清.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习作课设计与反思——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9):54-56.

[3] 潘娇艳.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艺术科技, 2023, 36(16):229-231.

[4] 汪海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 2022(35):39-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