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融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的融合路径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三核融合”
正文
前言:“三核融合”是新时代教学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等不同维度的教育教学整合工作,旨在使教学环节中的理论与实践不断统一,引导学生充分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在此背景下,融合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也相应成为教师需要深入研习的重要课题。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托于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需要深入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需要早干预、早疏导,为小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供保障。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具备一定互动性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涉及各个领域的课文,不仅涵盖了丰富的人物情感,也包括一定人生哲理,种种写人、写事、写物的课文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值教师深入挖掘并将其视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与此同时,语文教学也是引导学生认知、感受与表达的平台,学生能在接受语文教学的同时了解各类文本而不断丰富自身情感,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1]。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涉及的内容能为语文教材增添新的视角,保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也能相应浓度更多教学新策略,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自主创作、家校共育等,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二)符合教育改革要求
新时代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尤其在“五育并举”等新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模式,以使整体教学情况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也为“三核融合”理念全面落实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未来步入社会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学生也更易适应社会,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种种现象都与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高度契合,值得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后,课堂将更具吸引力,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学习。教师也能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逐步提升自我认知,情感管理、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技能,进而使学生不断形成健全人格,面对生活与学习树立积极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有效减轻学生面对学习的焦虑心理,提升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以更佳状态投入学习环节,最终取得更为良好的学习成绩。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引导学生减少不良情绪,控制自身行为,促进后续健康成长。
(四)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奉行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前提下,教学相长的原则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虽在师范院校已接触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但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时机相对较少,无形中容易造成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能力出现一定退步的情况,也将对后续教学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及时复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断推进学习与实践环节,最终达到整体专业能力不断优化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前提下将取得学业与心理健康的双重进步,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都将同步增强,对后续职业发展更为有利。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可行性
(一)具备理论支持
梳理教育领域相关理论不难发现,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理论相对丰富,如发展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其中发展心理学指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将经历各不相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都需要在各个阶段发挥应有作用,对青少年心理状态做出合理适度干预,以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日趋完整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即可在此环节引入,以使学生享受更为完善的教育环节[3]。
(二)具备技术手段
当今时代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领域也随之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设备等各类新型教学设备都相继运用于课堂,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再局限于简单讲解,而是开始融入了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类丰富多彩的形式,使课文内容得到了具象化展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将不断优化[4]。而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方式更具多样性,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更为契合,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使用各类在线学习平台,随时分享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感想,寻找更多志趣相投、感悟相近的同学,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认知水平。
(三)具备实践基础
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已日渐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相应投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探索,并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如语文教学中引入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相关教学内容,依托于分析课文的环节促进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水平等,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关尝试也为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经验,值得教育工作者同步应用。与此同时,现阶段语文教材中也涵盖了更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如口语交际等环节都能有效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完善心理健康状态。而教师自身也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挖掘课文内容,组织角色扮演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课文内容做出深度挖掘,再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环节,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课文深层内容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充分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与学生更具契合度,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效果[5]。角色扮演作为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之一,值得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环节。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本文讲述了小马准备过河前向不同的动物请教河水深度并收获了不同答案的故事,最终小马决定听从妈妈的建议亲自试试河水深度并顺利过河。对此故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进行挖掘可知,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内容。其一为小马最终通过自身努力成功过河,彰显了小马的自信心,可用于培养学生自信精神;其二为小马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用于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其三为小马即使面对过河的困难也仍旧保持积极心态,以主动询问、听取建议、大胆尝试等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获得了成功。明确课文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后,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完成角色扮演,以四名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小马、老马、老牛、松鼠,扮演小马的学生担任组长,重点带领组内同学通过对话体验课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经过教师引导,各组“小马”都顺利完成了带领组内同学体验自信心、决策能力与积极心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全面落实。
(二)鼓励自主创作,优化心理状态
成长于新时代的小学生已能接收较为丰富的信息,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对万事万物具备自身独到的观点,无形中也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教师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以自主创作的方式续写课文或创作类似故事,以此达到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效果[6]。
例如在一年级下山第17课《小猴子下山》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先分析课文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并梳理出专注力与目标设定、情绪管理、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责任意识与承诺履行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中专注力与目标设定对应课文中的小猴子面对玉米、西瓜、兔子等不断转移注意力的情节,最终什么也没得到,说明保持专注力与设定正确目标尤为重要;情绪管理对应小猴子由于贪心而什么都没得到可能出现的沮丧情绪,旨在引导学生面对失败时有效调整情绪,保持积极心态;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对应小猴子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无法抵制诱惑,旨在引导学生克制冲动,学会等待,追求长远利益;责任意识与承诺履行对应小猴子未对自身选择负责而导致最后一无所获,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一旦决定就要长期坚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梳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后,教师即可鼓励学生续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在续写过程中设想小猴子再次下山时该如何选择,如果改变原有行为能收获何种结局等,使学生在自主创作中全面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经过教师引导,全体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为小猴子续写出了更完美的结局,大部分学生笔下的小猴子都改掉了专注力不佳、自控力不强、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拿到了最满意的蔬菜。
(三)融入课外阅读,丰富教学资源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得到进一步充分落实,教师也需要收集更多教学材料,不局限于教材内部资料,而是需要同时合理选择更多课外材料,以此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在更多文本中挖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学习内容。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可选择自习课或班会等时间组织一次品读课外故事的活动,邀请全体学生参与品读环节,感情其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例如可选择自习课或班会带领学生重温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大部分学生对此故事都已相对熟悉,但对于故事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价值则存在一定忽视。针对此问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全文,边读边鼓励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价值。如提升同情心与共情能力,面对小女孩的境遇需要学会同情他人并理解他人的痛苦;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对比自己与小女孩的生活,从而认识到自身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础上学会珍惜现有生活;也可引导学生树立以积极心态应对逆境的心理,尽管故事中的小女孩命运悲惨,但她仍旧保持对生活的期待,由此鼓励学生在后续生活中同样以积极心态面对困境。经过师生双方共同探讨,全体学生都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具备了更为深层的了解。此后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任选角度探究《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也可鼓励学生撰写一篇感恩日记,记录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事件,深入体会“珍惜”“知足”等情感。
(四)落实家校共育,延续教育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做好相关教育工作,也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营造家校共育氛围,为家长提出指导建议,以保障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延续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不断完善。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20课《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分析课文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其中小壁虎最终长出了新的尾巴说明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性,可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修复;而小壁虎在寻找尾巴的过程中主动寻求其他动物的帮助,说明求助、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教师也需要由此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小壁虎的尾巴掉了之后又自然而然长出了新尾巴,说明事物在不断变化,教师也可由此引导学生面对环境变化树立积极心态,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由此出发,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项与家长共同完成亲子互动作业,邀请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步入户外观察动物,家长与学生共同分析不同动物的特点,由此及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之处,进而提升自信心。也可建议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具备难度的家务,如炒菜等,促进学生在完成家务的过程中学会及时向家长求助,将课文中小壁虎的精神融入实际生活。在各类家校共育环节不断落实后,《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将得到全面发挥,全体学生都能相应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和谐度与幸福感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结语: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相应成为每位教师需要肩负的重任。语文学科以自身独特的人文性脱颖而出,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备极高的契合度,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各篇课文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并由此出发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新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角色扮演、自主创作、课外阅读、家校共育等新型教学策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不断落实,以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后续人生旅途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春伶. 小学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J]. 学苑教育, 2023, (35): 43-45.
[2]顾佳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 青春期健康, 2023, 21 (23): 68-69.
[3]张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3, (22): 31-33.
[4]苏楣茜.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J]. 新教育, 2023, (29): 114-115.
[5]王兰. 如何挖掘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23, (07): 74-75.
[6]李慧.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3, (06): 185-187+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