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素养的培养策略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江苏省扬州市225000

摘要

量感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和学生对数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数学概念的直观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相关。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增强直观感知、创设情境教学、实践操作以及思维训练等多方面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量感素养;直观感知;思维训练

正文


引言:

量感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学生对数学中量的理解和感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对于其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素养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探索有效的量感素养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目标,奠定基石

(一)确立量感培养重要性,设定具体教学目标

量感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基础,更是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量感素养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涉及量的数学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在明确量感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设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细致入微,涵盖量感认知、量感理解、量感应用等多个方面。例如,在量感认知方面,教师可以设定目标为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理解各种量的符号和单位;在量感理解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在量感应用方面,教师则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奠定数学知识基础,融入量感培养内容

在教授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量的变化。例如,在教授长度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引导他们比较和分析测量结果的差异;在教授面积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拼接不同形状的纸片来感受面积的变化;在教授体积概念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用沙子或水等填充物来探究不同容器的体积。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将量感培养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入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质就是量的增加或减少;在教授乘除法时,教师则可以结合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则与量的关系。

二、感知体验,增强直观

(一)实物操作感知量度,建立初步量感认知

实物操作是增强学生量感认知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量的存在,还能通过亲手操作,建立起初步的量感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如尺子、量杯、秤等测量工具,引导学生亲手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重量等属性。

例如,在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长宽、书本的厚度,甚至自己的身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长度的概念;在测量体积时,教师可以准备不同大小的容器和液体,让学生亲手倒入液体,观察并比较不同容器所能容纳的液体量,从而理解体积的概念;在测量重量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秤称一称不同物品的重量,让他们感受到重量的差异。

(二)直观演示量变过程,加深量感理解深度

除了实物操作外,直观演示也是增强学生量感理解的重要手段。它能够通过动态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量的概念和性质,从而加深对量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或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量的变化过程。

例如,在教授长度的延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条线段如何逐渐延长,变成另一条更长的线段,让学生观察到长度的变化;在教授面积的扩大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如可拼接的方形纸片,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增加纸片的数量,使面积逐渐扩大;在教授体积的增减时,教师则可以准备两个不同大小的容器和适量的液体,通过倒入和倒出液体,让学生观察到体积的变化。

三、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量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量感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相融合,使得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量感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创设一系列与量感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

例如,在教授长度和重量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通过挑选商品、称量重量、计算价格等实际操作,深切体会长度和重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如,在教授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教室、家中房间的大小,或者设计家具摆放方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面积和体积的含义。

(二)引入趣味游戏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点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将量感知识巧妙地融入游戏中,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既有趣味性又具挑战性的量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轻松地掌握量感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量一量,比一比”的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每组选取不同的物品进行测量,然后比较各组测量结果的差异,看哪一组测量得最准确。这样的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测量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又如,“猜一猜,量一量”的游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某个物品的长度、重量或体积,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看看谁的猜测最接近实际值。这样的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让他们在猜测和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量感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操作,深化理解

(一)组织动手测量活动,强化量感实践能力

实践操作是量感素养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量的存在和变化,还能通过动手测量活动,强化学生的量感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各种动手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量感知识。

例如,在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卷尺、直尺等,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教室的空间大小,对长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计算课桌的面积,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并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开展估测与比较练习,深化量感认识层次

估测与比较是量感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量的概念和性质,从而深化量感认识层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设计一些估测与比较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提升量感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估算一本书的厚度,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量感经验进行估算,并用实际测量结果进行验证。这样的练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厚度的概念。同样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个苹果的重量,通过实际称量来验证估算结果,从而加深学生对重量概念的理解。

除了估算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练习,如让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面积或体积等,引导他们理解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并学会用量化的方式描述和比较不同物体。这样的练习不仅能深化学生的量感认识层次,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五、思维训练,提升能力

(一)培养逻辑推理量思维,提升量感分析能力

逻辑推理作为数学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量感素养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量的概念和性质,还能提升学生的量感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量感知识进行更加复杂和深入的数学思考。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逻辑推理题或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应紧密围绕量感知识展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关于物体长度、面积或体积的已知条件,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推断出未知量的值。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量感知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逻辑推理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量感知识,还能培养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量感分析能力。

(二)加强问题解决训练,锻炼量感应用能力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量感素养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问题解决训练,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运用量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量感应用能力,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与量感相关的问题解决题。这些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计算出物体的重量、体积或面积等,并要求他们解释计算过程和结果。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量感知识和数学技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锻炼量感应用能力,还能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的问题解决训练,学生还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增强直观感知、创设情境教学、实践操作以及思维训练等多方面措施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开展量感素养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枝法.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素养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 2024(12).

[2] 李锦.小学数学中量感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3] 祁家璐,董玉成.数学核心素养"量感"的认识和培养[J].理论数学, 2024, 14(2):444-449.DOI:10.12677/PM.2024.1420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