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1闫淑英 2韩芳 3李卓凡 通讯作者:叶森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要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都会有所不同,草原资源的分布也因此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草原在欧亚大陆草原中占据重要地位,草原的丰富多样和广袤无垠使其成为研究和监测的重要区域。据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约13.2亿亩的天然草原。草地属于可更新的资源,其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过度放牧、气候变化、人为破坏等,都可能对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而要想更好地对草原状况加以明确,科学开展保护工作,就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草原调查监测体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我国草原调查监测的发展历程进行叙述,分析草原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框架,并探究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路径,旨在通过构建更加完善以及系统的草原调查监测体系,提升草原情况的监测调查水平,使得草地能够发挥出生态功能,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建设。


关键词

草原资源;内蒙古;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构建路径

正文


对草原调查监测工作来说,主要是指对草原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以评估草原的健康状况、生态功能以及管理效果。而具体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对草原类型、生物量、变化情况、等级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还需要获取全国范围内的草原植被覆盖度、生产力指标数据等。相关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对全国的草原植被生长、退化、病虫害等信息加以掌握,每年对与草原相关的重要数据进行发布。由此可说,草原调查监测工作较为复杂,对于草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而要想进一步提升草原调查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相关部门就需要强化对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并不断优化现有的工作体系,以此使得草原调查监测工作能够更为精准、高效地开展。

一、我国草原调查监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对草原进行调查。不过,此时仅仅会对区域性牧草资源进行调查,为畜牧业提供服务,主要区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甘肃大马营等。该时期的草原资源调查,开创了草原资源调查的先河。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现了全国的草地资源调查。该时期会对我国的草地面积、类型以及饲用的植物资源情况加以明确。而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会实现对草原的草畜平衡监测、植被生态特点调查以及草畜双承包调查[1]。该时期会注重将草原资源调查与检测进行整合,重在为草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而在新世纪,则会注重对草原鼠虫害以及生态建设工程的监测。虽然我国草原调查监测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会获得相应的成果。不过,因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导致原有草原调查监测体系没有很完善,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与提升。

二、草原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框架

(一)草原区划体系

对草原区域划分来说,主要就是结合草原的实际特点,深层次分析草原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经济潜力等因素,从而科学合理地划分出不同草原区域。这样的划分不仅有助于相关人员更深入地了解草原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还能为后续的草原调查监测工作提供指导。在对草原调查监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当中,草原区划体系作为重要的基础,其准确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2]。因此,在构建草原区划体系时,相关人员需要以系统化划分为基准,通过分类、分区以及分级,以此实现对草原的有效管理。经过对类型区划体系加以构建,进而使得草原管理工作能够更为精细化、科学化。

(二)内容指标体系

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内容指标体系是评估草原健康状况、生态功能和管理效果的重要依据。在构建内容指标体系时,相关人员需要将多种草原调查监测指标进行整合,以形成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草原调查监测内容指标不仅涵盖了草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资源调查指标、管理效果指标等。其中,资源调查指标主要用于评估草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包括草地面积、类型、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以此反映草原资源的整体状况,为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管理效果指标则用于评估草原管理的效果,如草畜平衡状况、草原退化程度、草原利用效率等,旨在反映草原管理工作的成效,为草原管理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反馈。在构建内容指标体系时,要确保指标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草原的状况和特征。通过构建完善的内容指标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草原的状况和生态功能,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

(三)技术方法体系

在草原调查监测工作中,每一个内容、指标以及草原类型,都需要依靠不同的技术来作为支撑,以此形成技术方法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考虑到成本效益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对技术方法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运用天空地一体化手段,实现全方位的草原调查监测。具体来分析,天空地一体化手段可以实现对草原资源的大范围、高精度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全国范围内草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宏观数据,为草原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结合地面调查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对草原的微观生态环境、植被类型、土壤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为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这样,也就能够实现草原调查监测工作的全面覆盖和精准定位。

(四)样地布设体系

实际上,草原属于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要想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一系统,仅仅依赖单一的技术或方法是远远不够的[4]。因此,在构建草原调查监测样地布设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确保样地的布局均衡、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在样地布设的过程中,应结合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科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样地不仅要有广泛的代表性,还需满足抽样统计的精度要求,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在2023年内蒙古草原监测工作中,会对449个返青样地、862个长势样地、2965个盛草期样地、391个枯黄期样地和331个生态工程实施效果对比样地进行监测。这些样地的选择充分考虑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生长阶段和人为干预情况,能够全面反映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同时,固定监测点和生态长期定位观测站的建设也是样地布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监测点能够提供长期的、连续的数据支持,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而生态长期定位观测站则能够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草原生态系统数据,为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五)数据平台体系

因草原调查监测工作中会对很多数据进行处理,并且数据也会较为复杂,所以相关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会强化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构建强大的数据平台体系,以支撑草原调查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数据平台体系不仅涵盖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还涉及数据的共享、发布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并且,新时期的草原调查监测,也能够实现脱密处理,进而使得草原监测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和社会。针对各种类型的调查监测数据,应注重进行综合分析以及使用。通过对智慧型草原管理平台加以构建,进而实现对草原资源的全面、动态和精准管理与监督,强化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5]

三、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

(一)置于自然资源保护修复

实际上,山水湖草等自然资源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整体,共同构成地球生态系统。草原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应当置于自然资源保护修复的大背景下,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在实际对草原调查监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当中,应确保与生态状况监测体系相融合。生态状况监测体系是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监测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通过将草原调查监测纳入生态状况监测体系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此,便能够将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置于自然资源保护修复的大局中,以此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组建草原调查监测团队

要想实现对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专业、高效、协同的草原调查监测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草原生态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草原植被、土壤、水文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此准确评估草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科学合理的草原管理建议。并且,团队成员应具备专业的调查监测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熟练掌握遥感、地面调查、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够高效地获取、处理和分析草原调查监测数据。同时,还应具备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为草原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团队成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草原调查监测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合作,需要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相关部门就需要注重对草原调查监测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通过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完善分级监测网络体系

为实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全面、精准监测,需要构建从国家级到地方级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监测网络。国家级固定监测站点应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依托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进行长期、连续、系统地监测,形成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监测数据。省级固定监测样地应成为地面监测网络的主体,涵盖主要草地类型,固定监测路线和位置,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在构建草原调查监测体系时,相关人员应保证,分级检测网络体系的建设能够更加完善,确保草原调查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通过完善分级监测网络体系,可以实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全面覆盖和精准监测,为草原资源保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各级监测站点的职责和功能,确保各级站点之间的协调配合。国家级固定监测站点应负责制定监测标准、提供技术指导、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数据汇总和分析等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省级固定监测样地应负责实施具体的监测任务,包括样地的选择、布设、维护和数据采集等工作。同时,各级监测站点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四)强化先进信息技术应用

对草原调查监测体系进行构建,不但属于开展草原工作的基础,也是林草发展重点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相关人员应强化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科技力量驱动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现代化。在此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可以运用机器学习、可视化、数据共享等技术,提升草原调查监测的智能化、可视化以及数据共享水平。其中,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智能化处理所调查以及监测的草原数据,对草原资源进行预判以及生态变化趋势进行精准分析;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草原生态空间数据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决策者快速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数据共享技术则可以实现草原调查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就需要注重对草原生态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强化对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的建设,使得草原由传统的服务畜牧业生产转变为服务生态文明发展的态势,使得草原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欢欢,侯秀敏,宜树华.利用无人机开展草原鼠害调查监测的研究[J].青海草业,2021,30(04):38-43.

[2]宋伟超.草原资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与保护措施的探讨[J].现代园艺,2021,44(22):169-170.

[3]刘光秀.林草融合的草原调查监测体系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1,(06):116-117.

[4]赵磊磊,张英团,张良,刘永杰,程燕芳,刘智军,吴恒.我国草原调查监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林业建设,2020,(06):8-12.

[5]徐公芳.青海省草原监测工作及思考[J].青海草业,2020,29(01):58-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