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姚继尧 李晓 郭正旺 乔江梅

延安市桥山国有林管理局 陕西省延安市

摘要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林业众多,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农药减量增效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目标,旨在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以保护农作物、林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实现农作物、林木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和农药减量控害,促进农产品和林木提质增效和农业、林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

农药;减量增效;监管

正文


引言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毁灭性的生物灾害,给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已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空间遥感和航空遥感技术能够大面积、多频率、高分辨率地获取地物表面信息,在农林、气象、资源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航天遥感技术成本高,安全性差,操作难度大,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而无人机凭借其可以获取地表连续光谱信息的优势,借助地物波谱特征实现目标识别分类,有效弥补了现有林业虫害监控的不足。

1林业病虫害防治现状

1)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林业病虫害是影响林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地理分布极为广泛,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病虫害种类繁多,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线虫病,以及昆虫侵害和鼠、兔等动物的啃食等。每种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方式各不相同,使得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极具挑战性。(2)防治技术滞后。化学农药防治一直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病菌和害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种单一且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林业管理的需求。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其残留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探索和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已成为林业病虫害防治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2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药减量增效工作要实现长期发展,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和投资力度。资金的增加可以用于更新农业设施,引进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先进的施药技术,以及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植保机械,这对于提高农药施用的精准度和效率至关重要。同时,资金能支持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确保病虫害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此外,资金能用于加强对林农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植保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方面。举办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林农对农药安全使用和病虫害综合管理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还有助于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和研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农药减量增效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从多个层面分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仅能够直接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实施,而且能够间接促进林业生产方式转型和升级,为更广泛区域的林业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融合技术创新,夯实推进措施

积极推进数字植保,将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信息技术创新融合,结合林区病虫监测点建设,科学构建植保数据信息化大平台,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预报,加强监测数据分析运用,按照“早谋划、早监测、早预警”要求,精准测报,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统筹协调、科学推进林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规范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机械先进、方案科学、施药精准、药剂高效等优势,融合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开展绿色防控示范推广,科学应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精准施药技术,全面实现科学安全施用农药,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助推林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3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治林木虫害的基本原则,具体是指根据不同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综合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提高林木虫害的防治效果。1)生物防治。可引入天敌或天敌微生物控制害虫数量,实现生态平衡。2)物理防治。可设置粘虫板、诱扑器、保护罩等物理障碍物,阻止害虫侵入。3)化学防治。可通过喷洒农药消灭害虫,但应注意选择低毒、环保的产品,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损害。也可通过合理施肥、调整种植密度等,增强植物的抗虫能力。

2.4加强农药监管

严格的农药监管不仅可以确保农药安全合理使用,而且可以有效遏制农药滥用和非法农药的流通,保障林业生产安全和林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林农农药使用行为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开展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加强农药监管的重要内容。

2.5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天敌防治。在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中,天敌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过程,旨在通过增强自然控制力来减轻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对害虫与天敌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是实施天敌防治措施的基础。这包括对林业区域内害虫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发生规律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识别并评估当地的天敌种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鸟类和微生物等。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如设置监测点、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等,获取准确的数据。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适宜的天敌种类进行培育或引入。对于本地已存在的天敌,可以通过人工繁殖、野外保护等方式增加其种群数量。例如,为捕食性昆虫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其繁殖;对于鸟类,可以通过设置人工鸟巢、提供食物补给等方式吸引其定居。对于外来天敌的引入,则需谨慎评估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确保不会引发新的生态问题。释放前,需要对天敌进行检疫和适应性训练,确保其能够在新环境中生存并发挥防治作用。在释放天敌时,需要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天敌的捕食能力,制订合理的释放计划,明确释放时间。释放后,还需要对天敌的存活率、繁殖情况,以及对害虫的控制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防治策略。(2)微生物防治。微生物防治措施是一种基于微生物生态学原理的环保型防控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与利用。想要采取这一措施,需要对目标病虫害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危害机制,从而筛选出对特定害虫和病菌具有高效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发酵工艺等,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改良,以提高其活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最终制备成适合在林间使用的微生物制剂。在实施过程中,微生物制剂的施用方式灵活多样,可根据害虫的栖息习性、病害发生部位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例如,对于危害林木叶片的病虫害,可采用叶面喷洒的方式;对于土传病害,则可通过灌根或拌土施用的方式进行防治。此外,为了确保防治效果,还可以将微生物制剂与其他生物防治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3)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防治措施是一种利用植物本身或其提取物作为农药原料,对林木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的方法。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从自然界中筛选出对特定害虫具有毒杀、拒食、生长调节等作用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中通常含有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黄酮类等多种活性成分。随后,采用现代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将这些活性成分从植物体中提取出来,并加工成适合在林间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制剂。植物源农药防治措施的优势在于其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界,易于降解,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多样,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此外,植物源农药的使用还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4)生物调节剂。生物调节剂防治措施是一种精细而高效的虫害防治策略,它依赖于对害虫生物学特性的深入了解及现代生物科技的进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不仅要精心挑选出对特定害虫种群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生物调节剂,还需深入研究这些调节剂的作用机制,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生物调节剂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们通常包括昆虫生长调节剂(如保幼激素类似物、蜕皮激素类似物)、昆虫性信息素(吸引或干扰害虫交配行为的化合物),以及其他能够影响害虫行为的化学物质。这些调节剂能够干扰害虫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导致害虫生长发育受阻、繁殖率下降或行为异常,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在使用生物调节剂时,需要充分考虑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林间环境条件。例如,对于具有明显世代重叠的害虫,可能需要采取持续、多轮次的施用策略;而对于具有特定交配习性的害虫,则可以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集和集中处理。此外,施用方式也需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叶面喷雾、土壤处理、诱虫灯结合等方式。昆虫激素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调节剂,可用于调控昆虫的行为或生理状态,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等。结合激素的分泌及其作用过程,可以将其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种不同类型。在对林业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是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也被称为性信息激素。采用性信息激素对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诱杀和干扰交配两种。其中,直接诱杀法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布置足够数量的昆虫诱捕器,对雄性昆虫进行诱捕,降低繁殖率,进而有效减少下一代昆虫的数量。干扰交配法也被称为迷向法,其主要通过在一定区域内释放大量性外激素来破坏雌虫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流,使雄性昆虫失去对雌性昆虫的定向寻找能力,从而导致昆虫无法进行正常交配,以此减少昆虫的数量。

2.5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能

突出公共植保属性,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预算安排化学农药减量专项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增强化学农药减量发展动能,推动化学农药减量工作行稳致远。整合相关涉林项目,将化学农药减量融入林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将林木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纳入林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统筹安排。设立化学农药减量支持方向,重点支持化学农药减量宣传培训、数据监测、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广应用等工作,为化学农药减量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促进林业绿色发展全面转型,努力保障国家森林资源安全、林产品质量安全和林业生态环境安全。

结语

林木病虫草害的农药防治,挽回损失和避免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的基础是农药的毒性指数。提高林木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水平,促进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对提高林木和林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减少林木药害及抗药性发生,促进林业和林农增收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发安全、低毒、绿色、高效农药的同时,应充分开发各种助剂,用助剂的辅助功能,实现农药的减量增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春红.林业病虫害现状及生物防治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03):129-131.

[2]许祥涛,张洪生.曲阜市林业病虫害诱发因素及生物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23(06):65-67.

[3]李国立.林业病虫害的诱发因素与防控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0(10):24.

[4]付丽.林业病虫害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2020(20):101.

[5]胡荣,陈河,杨克学,等.中国红树林新害虫柚木驼蛾的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16,35(5):34-37.

[6]杜小平,任婧,云红梅,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药减量工作成效与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5):56-57.

[7]周俊.楚雄州农药使用减量增效工作实践与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23(S1):122-124.

[8]毛国锋,刘新兰,戴爱梅.推进农药减量发展绿色农业措施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2022(1):32-34.

9]张国鸣,张国娟,石春华.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5):45~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