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中,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对数学学科兴趣匮乏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为此,教师必须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并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实施这些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
一、小学数学课堂创新的必要性
(一)消除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常常陷入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中,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甚至可能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反感和畏惧。急切需要数学课堂的创新来打破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不仅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追求,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的积极回应。
二、当前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与学科难度之间的矛盾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强调逻辑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正处于思维发展初期的小学生而言,其难度不言而喻,这种难度往往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频繁遭遇挫折,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兴趣是驱动学生持续学习的核心动力,然而在面对数学这门学科时,许多学生却因其难度而丧失了探索的热情与兴趣,这种学科难度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失衡,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僵化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的问题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仍然固守着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和灵活性,往往机械地复制其他成功教师的教学案例,却忽视自身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的独特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因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需求,要求教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僵化与创新需求之间的冲突,却成为了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大难题。
落后的教学理念和师生互动的匮乏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仍然坚持着“成绩至上”的陈旧观念,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的关注。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导致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设计游戏教学模式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成长阶段,他们对游戏的热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特性,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效果。实施游戏教学法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活动。以“加减运算”教学为例,面对初次接触这一数学概念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卡片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具体实践中,教师准备包含“+”、“-”、“=”运算符号及1至9数字的卡片,指引学生通过组合卡片来构建数学算式,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的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加减运算的基本规则。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既要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奥秘,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加减运算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探究,旨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策划,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营造出适宜学生开展研究的氛围。
例如,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不应直接传授公式,而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设置问题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存在哪些异同?”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他们通过亲自测量、计算和比较,自行发现面积计算的规律。
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与支持者,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实践空间,鼓励他们勇于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还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协助,确保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成果评价同样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分享探究经验和发现,教师不仅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方式,还能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中的误区,积极的反馈与鼓励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三)贯彻落实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改推动下,多媒体教学法已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有效地解决了小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题,使得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易于接受。
以“角度的大小”这一章节知识点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依赖于静态的图片和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度变化的过程。然而,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能够生动地展示出角度从锐角逐渐增大到直角,再进一步变化为钝角的全过程,学生们在观看这些动画时,仿佛能够亲身参与到角度的变化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角度的概念和特性。在多媒体教学法的帮助下,学生们不再需要仅仅依靠想象力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观察屏幕上的动态演示,直观地看到数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动画演示这一种形式,教师还可结合音频、视频、交互式软件等多种元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利用音频设备播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歌曲或故事,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通过交互式软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技能。
(四)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给人一种严肃、刻板的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宽松自然、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讲解《认识图形》这一章节时,教师除了可以展示丰富多样的图形外,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图形的看法和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惊讶于圆形的完美对称,有的学生则可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产生浓厚兴趣。无论学生的观点如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勇于探索。
为进一步营造宽松自然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尝试引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探讨数学问题,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营造宽松课堂氛围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挑战权威,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探索,学生不仅能够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还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其教学效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响应国家教育政策,教师们必须勇于创新,设计出多样化、富有新意的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授课,均能有效提升课堂的吸引力。营造出一个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也是关键,这样的环境更利于学生放松心情、发散思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教师不仅能显著增强教学效果,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梅香.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的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 10: 05.
[2]崔巧霞.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22 (02): 02.
[3]王永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07):99-102.
[4]李祎.关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