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导向;初中语文;文言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正文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核心目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文言文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关键内容。然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所谓文言文是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文章,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言,也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特征上来看,文言文注重典故、音律工整、文体多样、内容丰富,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华,如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崇德尚贤、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思想,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和连续性,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2、有利于丰富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文言文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上也有很多值得学生借鉴的内容,例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对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帮助,既能够丰富学生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有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个人积累去推测、联想或者想象文中词句的含义,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能力,对学生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1、创设趣味情境
文言文学习当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富有趣味性且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尝试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而角色扮演能够增强文言文学习的丰富性,通过学生的课下演练和课上的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在角色扮演当中,通过调动情绪代入情境,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状态和人物的情感,能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地把控。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形式的文本和材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还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辅以肢体动作和神态来表述人物的状态和心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增强他们的代入感和体验感。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起生动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这种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以及临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总之,对话形式的教学文本和材料,通过其独特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
文言文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美、意境美,其含蓄的情感跨越千百年历史而沉淀。由于学生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生活经历、情感表现、兴趣爱好、心情心境等不一样,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要完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进而产生共情也比较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解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共情则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共情能够促进师生互动体验,促进文言文解读在体验中步步深入。所以,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会沟通,学会情感迁移,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尽量接近,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情,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课文,了解作者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是一位即将踏上漫长旅途的学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自己面对亲朋好友依依不舍地送别,心中会有哪些复杂的情感波动。这种生活情境的模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教师还可以将这种情感体验与现代生活中的类似场景相结合,例如毕业典礼、告别晚会等。通过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文言文情感表达相似的体验,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共鸣,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共鸣。如此,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
文言文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会因语言抽象晦涩而无法抓住课文主线,实现对文本主旨的正确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文本思路脉络,进而全面而深层次理解文本。提问时教师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呈现若干个问题,让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和创造性等得以发展。
例如,《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景色的奇秀壮丽。全文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声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三峡美景相关的虚拟旅行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三峡的四季景色有何不同?”“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绘这些景色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合作,以三峡为主题制作一份旅行手册。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讨论并整合信息,最终形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旅行手册。如此,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体验情境,教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4、创设体验情境
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学习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古人的生活背景和价值取向上与当代人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通过文字阅读和教师讲解,初中生仍然难以理解古人在文本中表达出的情感和渴求。即使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全文,学生对文言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缺乏有效的情感体验,远不如现代文学习起来顺畅。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生活处境和情感需求。可以尝试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共同点,以这个共同点为支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面对与作者相似的遭遇时,会不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借此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撬动文言教学。
以《桃花源记》为例,陶渊明想象出的“世外桃源”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凡生活,不必苦于连年征战和苛捐杂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难以体会到平凡生活的珍贵之处,在情境教学时常常误以为桃花源的美景吸引了众人,甚至质疑《桃花源记》凭什么能成为千古名篇。为此,教师在情境设计时需要找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痛点”,并以此引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出一个“理想世界”来规避生活痛点。比如,初中生常常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畅想出的世外桃源首先要“没有学习负担”“不用考试,没有升学压力”。同样的道理,陶渊明和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安居度日,所以才想象出那样一个桃花源——只要能安居乐业即心满意足。以面临生活压力为“支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桃花源生活的珍贵难得之处。
5、创设探究情境
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不是单纯地传授和灌输,而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首先要发现问题、确定探究方向、搜集资料,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其次,探究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情境创设为导向,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形成产生问题的良好思想状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爱莲说》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莲的象征意义,以及周敦颐为何选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人格。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化背景。具体来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扮演周敦颐的不同生活阶段,从他的个人经历出发,理解莲花所承载的寓意。角色扮演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还能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和创造力。如此,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内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调查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并与《爱莲说》中的植物描写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文言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如此,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中,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教师要对情境教学法进行积极探索与运用,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江.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阅读情境研究[J]. 课外语文(下),2020(9):41-42.
[2] 罗传飞. 情境式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2021(50):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