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科学;新课标;探究式;教学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教育界掀起学习新课标贯彻新课标的热潮。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标推崇的重要教学方式。小学科学课堂已经走向了以探究为主的时代,如今的科学教学,“探究”一词既作为一种新理念被逐渐接受,更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广泛实践。然而与此同时,探究行为在课堂上也呈现出另一种现象:学生探究的目的不明确,探究活动表面热闹实则无序、无意,面对教学难点探究学习难以突破,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提高等等。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行为有目的、有意义、有方法、有积淀呢?
一、科学探究要明确师生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而不是争吵),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科学探究要整合教材有选择地进行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科学探究要放开学生手脚鼓励亲历体验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要正确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
1、学会观察,教会学生探究的习惯
《课标》中指出“科学教学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进行探究,要通过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更可以准确的找到探究的切口,提高探究的效率。
2、引导质疑,注意学生探究的实质
在每一节课中,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面对大胆置疑的每一名学生,教师要认真对待,积极引导,使学生从教师的充分尊重中受到支持和鼓励,从而消除胆怯或自卑心理。既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点上质疑,也可以在解题方法上质疑,还可以在拓展延伸上质疑。在教授《凸透镜》一课,学生就曾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光线,凸透镜还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光的直线传播”,虽然不是探究的重点,但如果正确解释清楚,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作用,所以我就在课堂中解释了当中的原因,并画出光通过凸透镜的直线传播图,如果没有光线会怎样?把问题又给学生去讨论。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五、科学探究要优化回归理性课堂教学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创设表演情境的确是让儿童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尤其是小学生,如能恰当运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杠杆》一课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时,通过摇头、点头、走路、拿取重物等活动的游戏,让学生明确了“支点、重点、力点”的位置,探究出:头部运动是既不费力也不省力杠杆;走路是省力杠杆;拿取重物是费力杠杆。继续探究人体中的杠杆,继续辨识探究,切实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探究。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兴趣。如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一课,学生上节学习《灯泡亮了》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多根导线和多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多个小灯泡发光,引向研究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灯泡的发光,得意、兴奋、自豪等表情明显地表现在了同学们地脸上。你来我往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五、科学探究要重视课外拓展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课堂中,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就会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