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的状况调查
摘要
关键词
疫情;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正文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2018JS293
疫情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观念下,大学生学习方式逐渐从线下转变为线上,网课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运动、娱乐、人际交往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会对大学生心理状态造成影响。疫情具有反复性,且疫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对于经历疫情不断反复的大学生来讲,疫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较高,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当下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疫情作为流行性传染病,对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病毒传播能力强,感染速度快,防治十分困难。以此为前提学生作为群居性群体,更加容易感到恐慌与焦虑,同时在高校封控的过程中,限制外出也会对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当下的研究资料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集中性特点,例如,人际关系、学习问题、情绪控制、就业问题等。文章以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为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
1.1基本数据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校大一、大二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共发放1720份问卷,其中问卷有效1682份,占比97.79%。
1.2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根据S-AI心理状态焦虑量表进行分析,以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为指标,分析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焦虑水平。数据分析可知,大学生在进行运动锻炼的情况下,学生心理焦虑情况有所缓解。伴随锻炼时间的增加、锻炼频率与锻炼强度的提升,大学生心理焦虑状态将明显降低。疫情背景下,8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问题,但在运动锻炼的影响下,学生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能够得到改善,有助于大学生抗压能力的提升。
二、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2.1病毒感染与防控因素
此次疫情影响范围广,对于大学生来讲,疫情所导致的校园封控,使大学生无法进行娱乐活动,不断压抑的校园环境也在影响学生自我心理。同时疫情所导致的课堂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在学生心理问题与负面情绪无法得到疏导的情况下,学生将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
2.2日常生活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为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疫情发生后,学校采取封闭措施,按照线上学习、网课等方式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行为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学生自我焦虑状态明显。同时在家长产生焦虑的情况下,家长焦虑情绪会影响学生,这也就会导致大学生更加焦虑。
2.3人际交往情绪价值无法满足
在疫情发生后,学校秉持非必要不出校门、非必要不聚集等理念,由此,学生社交会受到影响。在封闭管理工程中,学生各项旅游、勤工俭学、课外培训等计划受到影响,同时校内社团活动也在不断取消,学生在交往出现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无法得到满足,情绪价值无从维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支持系统作用下降。
2.4校园心理干预工作不到位
为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重视校园心理干预工作的落实,各大院校也逐渐开始线上线下心理服务,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引导。 对于高校心理健康队伍来讲,队伍成员工作能力受限是导致校园心理干预工作不到位的主要因素。
三、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持措施
3.1增强体育运动意识 构建校园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意识。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情绪压力,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键。对此,高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学校可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体育锻炼的活动与类型进行划分,在主题体育活动的构建中,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以此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锻炼,帮助学生调节自我情绪。
注重体育课程教育拓展,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对于教师来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对教学模式、体育锻炼活动进行拓展,以保障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以此确保学生情绪的表达,减少学生心理压力的积累,致力于学生良好心理状况的保持。
拓展体育锻炼类型,使学生灵活参与。疫情影响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途径较少,但随之所产生的网络运动锻炼成为趋势。对此,学生可跟随网络名人进行土体育锻炼。例如,跟随刘畊宏进行运动,不断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运动跟练。
3.2强化体育宣传 为学生提供压力宣泄途径
在防范疫情的过程中,要立足科学防控的角度,通过运动提升免疫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压力宣泄途径。运动作为提升免疫力的关键,其能够有效减少封校带来的情绪问题,同时学校要不断组织运动交流活动、主题运动活动,深入学生群体宣传体育运动价值,以强化体育活动的宣传,帮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以有效发泄学生各类压力,为学生提供情绪表达途径,进而引导学生发泄压力。
引导学生开展课下活动,提升学生交流。疫情背景下,学生课堂主要以线上授课为主,在宿舍线上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进行社交。但疫情封控要求学生不聚集,这也与学习交流等活动产生了冲突。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组织课下活动,在满足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进行各类体育活动,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活动类型较多,能够为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奠定基础。
增强学生抗压能力,疏导学生情绪压力。疫情期间,学生压力在不断增加,对此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疏解压力。学生在情绪不断累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压力释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运动,对自我压力进行表达与疏解,积极给予学生指导,以此使学生感受到温暖,提升学生抗压能力。从而,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可提升自我思想认知,强化自我情绪稳定性。
3.3重视心理干预 为学生提供心理干预途径
学校要不断对心理干预措施进行完善,确保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将受到影响,由此学校要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个等级的心理干预体系,不断对各级成员心理干预职能进行培训,以此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扶持,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粗线。学校也要重视对导员、教师、心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使其明确各类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以及疏导要点,确保及时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干预。
重视心理干预应急预案的构建,化解学生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问题将不断出现,甚至有部分学生会表现出部分危险行为,对此,各级心理干预组织要落实心理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解决,确保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心理危机事件潜在严重的后果,对此,学校要重视此类应急预案的构建,以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强化学生情绪的自我调控,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层面来讲,为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学校可组织各类活动,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泄自我情绪,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性。为实现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教师要通过思政课堂、班会等途径,告知学生什么是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与特点,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解决心理问题。
3.4聚焦学生问题 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强化家校联合,以从多方面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基础。疫情所导致的封校影响了学生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对此,学校要有意识的通过微信等途径,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使其为学生构建更加稳定的情绪后盾。同时针对疫情期间家庭经济来源遭受重创的学生,学校应全面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包括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等,对学生个人及家庭面临的难题和需求全面评估。一方面通过学校资助平台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持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积极落实人际关系辅助教育,确保学生压力的疏导。高校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尽可能的对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进行疏导,尽量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认清人际关系交往原则,建立人际交往自我机制,以此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以此实现彼此间的尊重与理解,确保大学生心理发现方向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状况存在相互性。高校要采取不同的措施组织体育锻炼等活动,同时也要不断落实其他措施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引导,确保学生思想观念的积极正向,确保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健康。基于此,学生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体育锻炼过程中,保障个人情绪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佳.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基于多案例研究[J].荆楚学刊,2023,24(05):56-61.
[2]周学兵,夏秀山.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SWOT分析[J].田径,2023(10):14-16.
[3]梁思佳,刘刚,彭丽苹苏.后疫情时代在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现状及体育锻炼的修复作用研究[J].体育科技,2023,44(04):38-40.
[5]刘会平.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素养之探析[J].体育科技,2023,44(03):41-43.
...